從影視的角度談MOOC課程建設
影視教育
作者:徐燁
【作者簡介】
徐 燁,男,上海人,碩士,助理實驗師,主要從事雲計算與虛擬化、移動計算、遠程教育研究。
2012年,一種新型的在線教學模式闖入人們的視野,給教育行業、互聯網產業、人們的在線學習方式帶來巨大的影響。這就是MOOC,即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斯坦福大學校長將其比作教育史上“一場數字海嘯”,《紐約時報》作者Laura Pappano更是將2012年稱為“MOOC元年”。[1]而經過近兩年的發展,MOOC課程日益受到世人矚目。以在線課程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以及國內外各大高校紛紛加入MOOC的行列,在進行MOOC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打開MOOC課程中的任何一節課,我們不僅是在學習課程,更是在享受一場電影級別的視覺盛宴。層出不窮的視頻切換效果,場景特效,光影特效,完全打破了我們之前對傳統在線課程的那種視覺語言單一、製作刻板簡陋的印象。那麼,如此生動的MOOC課程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本文將對MOCC的製作從影視角度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MOOC的特色及其包含的影視元素
(一)學習資源的碎片化
從心理學認知的角度看,大腦的注意力集中在10分鍾左右,時間過長,腦細胞會自動抑製。在傳播學上有學者認為10分鍾左右的時長符合當今網絡時代信息碎片化的閱讀方式。 通過《中國高校微課研究報告》[2]的數據表明,MOOC視頻時間都趨向於為11-20分鍾。碎片化已成為這個時代學習者的注意力模式。MOOC正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注意力模式,把課程,嚼爛、分解、重組為一個個的知識點,或者我們可以更形象地把它理解為一個個看點或高潮點。如同一部精彩的環環緊扣的電影正是由讓觀眾為之激動的高潮和看點串聯而成,從而保證觀眾能在長達幾個小時的放映期間能夠緊跟劇情的發展,享受觀影的樂趣。
(二)教學語言的鏡頭化和場景化
MOOC的另一個特色是使用的教學語言更多的是以視頻的方式來呈現,每一節課相當於一部微“電影”,在這部“電影”裏, 老師就是“演員”,需要與攝像機鏡頭麵對麵交談,而作為“觀眾”的學習者通過“演員”的表情、動作對這部“電影”產生共鳴,從而更深刻更形象化地理解“電影”的內容。此外,許多MOOC不是單純的把鏡頭對準老師,而是把鏡頭對準一個場景,如實驗裝置,演算過程,實景畫麵,如清華學堂在線課程《中國建築史》[3]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拍攝建築物整體或細節的畫麵,其中運用到了很多電影鏡頭的表現方式,如推鏡頭、拉鏡頭、移鏡頭、跟鏡頭等。可見,隻要教學需要,MOOC課程的鏡頭可以對準任何所需的事物,來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MOOC的設計及組成元素
(一)MOOC的設計要素
一部電影的製作需要劇本及編排好的腳本。一個電影的故事是按照一幕幕的形式來形成,展開與收尾的,其中穿插了一個個情節點,並由情節點把故事推向前進。同樣,一個MOOC課程的製作也離不開“劇本”和“腳本”。對於MOOC 教學而言,需要根據教師的課程大綱來組織MOOC的拍攝內容,MOOC課程中的每一章節都是由一連串學習單元和小節所組成的序列,其知識點和視頻需要進行有效的拆分,如同電影中編排好的腳本一樣一幕幕的出現,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同樣以學堂在線課程《中國建築史》為例,它的課程設計我們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結構,從中可以看到該課程分為三個章節,每個章節又分為兩個小節,每個小節在整個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由各類學習單元構建而成,在觀看完每個小節的教學視頻後,會穿插相應的習題、測試和互動討論,完成之後便可進入下一個小節的學習。而在設計 “劇本”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合理的編排課程知識點的分布,考慮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如何通過提問、設問或案例進行串聯(類似於電影中的“興奮點”與“懸念”); 考慮視頻、習題、互動討論環節應如何進行搭配( 類似於電視節目的編排) 等等。[4]
(二) MOOC內容種類及組成元素
MOOC中的每個章節都包含了許多學習單元,是組成授課內容的重要元素,在課程章節大綱這個“骨架”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完善它的內容來組成課程的“血肉”。從分類上看,學習單元主要分為兩大類:視頻和非視頻。其中授課視頻有著非常突出的地位,它是投入人力、物理、腦力最大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應課程特點和教師魅力的部分。陳江在文獻[5]中把MOOC視頻種類分為外錄方式和內錄方式。其中外錄方式是采用攝像機進行拍攝的一種視頻類型,內錄方式是在計算機上直接製作完成的一種視頻類型。本文中我們把視頻種類細化為如下幾個主要類型:出鏡講解、手寫講解、實景講解、PPT錄屏講解、動畫演示。不同視頻類型的特點及適用範圍,其總結如下,(表1)MOOC視頻就是通過這些外錄和內錄方式的混合使用,按需分配,合理過渡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