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理論課的教學思考(1 / 2)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理論課的教學思考

熒屏廣角

作者:劉進華

【作者簡介】

劉進華,男,湖北襄陽人,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電影學專業碩士,主要從事電影理論及電視欄目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係湖北民族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2 JY017)階段性研究成果。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伴隨現代社會發展而誕生的新興學科,專業性質和行業要求,決定了該專業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專業。特別是教學及相關行業對大量儀器設備的使用,極易產生該專業的學習就是對眾多儀器設備的掌握和使用。學界大量關於加強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方麵的研究亦從學理上印證了該專業的操作性。尤其是2014年國家提出加強職業教育教研並要求一批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來,廣播電視編導的專業實踐性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學以致用無可厚非,應當提倡。但是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切不可忽略了理論的教學,從專業的長遠發展層麵講,必須同時注重理論課的教學。

一、理論課的重要性

目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情況並不樂觀,尤其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實踐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院校中,專業理論課的處境更是艱難。理論課的課堂基本是教師的獨自表演,即使有認真聽講學生也隻是被動接受,大部分學生“埋頭苦幹”,對老師的講解置若罔聞。這種現象的形成和業界重實踐輕理論的觀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廣播電視編導的教學研討更多的集中在加強和改進實踐教學方麵,學生對專業的認識主要是拍攝和編輯,認為能抗機器能上剪輯台是專業學習的根本目標。雖然這種做法有利於提升就業率,但顯然不是專業、行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理論課的設置,不僅是專業知識學習和普及的必要途徑,而且是專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特別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取向、創造能力的培養幾乎不可替代,因此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理論課的教學同樣不可小覷。

(一)理論是技能的基礎

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的關係實際上就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理論源自於實踐並指導實踐。廣播電視編導理論課是大批專業創業者、研究者探索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經驗總結,是專業知識的結晶,通過對這些理論知識的有效學習,可以事半功倍。比如《視聽語言》作為專業必修課,通過對影像、聲音、剪輯的一般規律的講解和具體作品分析,讓學生學習如何通過視聽方式進行影像敘事和情感表達。很顯然,影像和聲音的基本敘事功能和表意習慣,是眾多行業工作者在具體作品拍攝、製作中的經驗總結,對這樣課程的有效學習,對攝影、攝像甚至是作品製作和剪輯課程都有莫大的幫助。遺憾的是大部分學生,把它當成理論課,僅僅從課程結業的層麵加以關注。事實證明,理論課表現較好的學生,他們在作品分析和製作方麵往往更加出色。因為理論不僅是實踐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傑出的藝術家,甚至是思想家、哲學家們的真知灼見,他們在藝術方麵的深刻洞見能幫助我們更深更正確地認識和理解藝術。

(二)理論是創作的源泉

創作優秀的作品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的目標,即使是走上工作崗位,有思想的作品依然是編導工作的第一要務。因此,對於從事藝術的工作者來說,有沒有思想非常重要。如果不甘於隻做一個匠人,那麼必須用豐富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理論是創作的源泉,藝術家能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作品,而匠人大都隻是模仿。這些年不少學生作品在拍攝、後期製作越來越精良,遺憾的是很少能看到有個性的東西。作品基本是千遍一律,感覺不到創作者的情感,觸摸不到作品的靈魂,甚至不知道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因為這些大都是模仿之作,很多學生甚至隻是為了有個作品而進行拍攝,他們對作品中的元素沒有付諸自己的真情實感。四年的學習學生應該學會敘述,學會表達自己,能將自己的情感和見解融彙在作品中。顯然這個要求太高了,絕大部分學生是沒辦法完成的。究其原因,或許有技術上的障礙,但更多的顯然是理論知識的匱乏。事實上真正的大家,亦或是在行業有所成就的工作者,他們大都是全麵發展的類型,從事廣播電視編導事業更需如此。無論老師還是學生,更要嚴格要求,以期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