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五屆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2005—2013年)
文化藝術
作者:王斐
【作者簡介】
王 斐,女,河南安陽人,河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當代藝術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係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俄羅斯當代藝術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C760080)階段性成果。
第三屆莫斯科雙年展作品
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而且領土大半位於極北苦寒之地,這種獨特的地域和氣候特征在長年的積累下形成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這二者在藝術上的反映就是具有鮮明特色的俄羅斯藝術。長期以來,俄羅斯藝術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向前發展,呈現出愈發多姿多彩的現代藝術特征,自2005年開始在莫斯科舉辦的國際藝術雙年展正是這種藝術的最佳展示窗口,從每屆雙年展的特征和發展變化從可以管窺到俄羅斯藝術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方向,讓人從中了解到俄羅斯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五屆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的特色概述
(一)艱難的起步——第一屆莫斯科雙年展
2005年,第一屆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拉開了帷幕。總體來說,這屆雙年展算是成功的,其不僅為未來的雙年展奠定了基礎,更是俄羅斯藝術獲得國際化認同的第一步。但是作為包含有嚐試和摸索目的的第一屆雙年展來說,展覽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都存在明顯的不足,未能擺脫俄羅斯傳統藝術脾氣暴躁、官僚色彩濃厚等缺陷特征的束縛。此外,這屆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也並未能發揮出雙年展這種展覽形式那強烈的國際化特征,受政治因素和國內條件所影響,一些原本預定邀請的國際重量級藝術家基本都未能到展。另一方麵,俄羅斯本土和獨聯體國家的藝術家數量稀少,這令俄羅斯本土的藝術特征在雙年展中也顯得很是稀薄。總之,第一屆的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具有藝術特征不夠鮮明的缺點。
當然,瑕不掩瑜,第一屆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即使有不少缺陷和遺憾,但依然不能改變其藝術展覽窗口的本質,以“希望的辯證法”為主題的眾多藝術品在這屆展覽上為俄羅斯乃至世界的藝術發展留下了一定的影響。相比現實風過於濃厚的俄羅斯傳統藝術,展會上的許多藝術品雖然風格依舊晦暗,但起碼透出了希望和生機的萌芽,這種藝術風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俄羅斯藝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社會主義理想幻滅而被破滅風格壟斷的局麵。另外一方麵,這屆雙年展令現當代藝術更多地走進了俄羅斯民眾的視線,或多或少地提高了民眾對現當代藝術的認識和接受程度,這對現當代藝術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利的。
總之,雖然第一屆的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在藝術本身上也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價值遠不如其作為俄羅斯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契機和邁向國際化進程的起始這兩點來得重要。
(二)多元化的發展——第二屆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
也許是吸取了上屆雙年展藝術特征不夠鮮明、展覽基調過於單一的教訓,第二屆的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從主題上就呈現出多元化的藝術傾向。“注解:全球政治、市場、遺忘”這一主題本身就包含了多元化和特征化對立統一的特性,無論是全球政治還是市場都是具有國際性意義的主題,但關鍵的“注解”一詞則有相當強烈的主觀性,這就要求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視角去審視全球政治,解讀當代市場,從多元化的角度表現世界的森羅萬象。可以說從主題來看,這屆雙年展有了明顯的進步。首先,它擺脫了許多俄羅斯傳統藝術展的束縛,將目光投向了世界;其次,它找到了一個巧妙的主題切入點,既指定了統一的內容主題,凸顯了展覽的主題特征,又解除了藝術表現方向的限定,讓藝術家們能夠自由發揮,借助藝術家們彼此視角、藝術風格、思想形態的差異性展現出世界級大規模事相的多元化特征;最後,這一主題本身具有重新審視當代藝術在世界背景中的地位和意義的作用,隻要這一作用能夠達成,相當於既向世界宣揚了現代藝術,也為藝術家們明確現狀起到了反饋效果,換言之,第二屆的展覽具有更強的功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