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畫早期造型衍變
文化藝術
作者:黃偉
【作者簡介】
黃 偉,男,湖南衡陽人,江西服裝學院時裝設計分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研究。
將軍崖岩畫
在華夏文明形成的曆史長河中,產生對世界藝術造成巨大影響的中國畫,並帶有濃烈的東方文化氣息。中國畫的形成是通過長時間的衍變而得來的,它蘊含了無數勞動人民、文人士大夫、藝術家的智慧。經過千百年的錘煉才形成現在成熟的中國畫與豐富的理論。中國畫在漫長的發展曆史中,由於曆史的演進,文化的進步,政治變化朝代的更替,藝術觀念的發展變化,造型手法各時期都不同。縱觀整個中國畫造型手法演進的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繪畫起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萌芽期;第二個階段為魏晉南北朝到元明清時期,為傳統中國畫造型發展成熟期;第三個階段為近代中國畫造型繼承傳統與西方融合期。其中中國畫造型早期的萌芽發展對以後中國畫造型的發展走向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畫早期造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中國畫的起源期繪畫造型——“形似”造型的萌芽
中國文字的起源來自象形,通過對對象的描摹——“形似”來表達含義。中國畫與文字一樣,在起源發展初級階段都是追求“形似”,這也作為當時萌芽期藝術的最終目的與標準。中國畫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代表作為:江蘇省連雲港市將軍崖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岩畫,岩畫共有三組,每組岩畫的造型都體現了“形似”,通過先人們簡單粗獷的線條及色塊能識別所描繪的對象。將軍岩岩畫主要內容為人麵、農作物、獸麵以及各種符號。還有阿勒泰地區岩畫,岩畫分為岩刻和彩繪兩種。內容多為狩獵、放牧、舞蹈、宗教活動及家畜和野生動物形象。鑿刻著牛、羊、狗、驢、象等動物。畫麵右下方刻繪一人,正雙腿叉開、兩臂平伸好像是在吆喝動物,形象十分逼真。[1]
廣西寧明縣的花山崖壁畫畫幅中有人像、獸像、物像(似銅鼓或銅鑼的圖案、環首刀等)。花山岩畫是臨江峭壁上的岩畫群。多數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間,雙腳下蹲叉開,呈八字形,雙手向上平舉,與人頭呈山字形。整個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遊泳的姿勢。人像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古樸。所有畫像全部是土紅色,雖長年經風雨侵蝕,但有部分色澤依然清晰。這些岩畫造型結構不很嚴謹與準確,因為當時的繪畫還處於萌芽期,表現力有限罷了。
二、商周時期的繪畫造型——“形似”造型的發展
商周時期是中國畫發展的初級階段。在這個時期,中國繪畫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在繪畫表現、造型能力方麵有一定的提高,但其表現目的與造型能力還是在“形似”的階段。在這時期,中國人就以“師法自然”作為一種造型方法。也作為藝術創作的原則,《周易·係辭》“古者皰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側觀象於與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也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古人的文化源於自然,繪畫藝術同樣摹寫自然。要以自然為師就要達到“似”為目的。達到這一目的就要通過“形”的塑造與描繪。在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應數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帛畫。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漢代最早的單幅繪畫。這幅名為“銘旌”的作品以單線描繪為主,以純色表達為輔進行描繪表現。我們可以清晰的從畫的表現內容上來了解墓主人,墓主人是用側麵的角度進行描繪的,形象逼真,特征明顯,老婦人的造型特征表現得較為到位。但人物的刻畫還是相當的簡略與樸拙,用線用色較簡單,設色用簡單的平塗法。通過這幅畫不難看出作者還是極力的用逼真、形似來表現對象,但就早期的岩畫的造型來講已經進步許多了。但反應出了該時期的中國繪畫的造型原則,繪畫者著眼於事物的本質,強調自然對象的結構特征,通過線來描摹對象。這種以“形似”的造型標準來描繪自然對象,為以後中國寫實繪畫造型方法的探索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表現手法與能力雖然比較低下,但可以說這時期是中國畫造型發展的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