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是現代學習的一個根本性的思想,也是智者的選擇。
一個“做”字,改變了教育的方向。
21世紀的人才概念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即人才概念由資格轉向能力,甚至由技能轉向能力。
資格指年齡、學曆、職稱、職務等因素,而能力則指人的綜合素質,這是比單純的技能還要豐富和實用的混合能力。當今社會越來越需要高能力的人才,其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善於做事,具有較高的鑒別力、協調力,敢於承擔風險的能力等等。
由此可知,強調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是現代學習的一個根本性的思想,也是智者的選擇。
教育家陶行知本名文浚,改名為知行,後又改名為行知,這位美國教育大師杜威的弟子,一生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講得極為精辟: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1)科學用腦
我們關心孩子的學習,自然應當知道一些大腦功能活動特點,引導孩子利學用腦,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據專家介紹,大腦的麵積很大,有人研究發現大腦兩半球的皺折打開平放有一張《人民日報》那麼大。如果你堅持學習一生,它可儲存的信息相當幾億萬冊圖書那樣多。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腦工作時很有規律,整個大腦中活動是分區的,現在人們已經知道人腦約有100多小區,這100多個區指揮著人體不同部位的活動。如說話有言語區,寫字有書寫區,看東西有視覺區,聽有聽覺區等等。這在生理學上稱為腦功能定位,掌握這一特點,我們就可以預防腦疲勞,也就是說,各種活動不要持續時間太長,如看書,按孩子的年齡特點規定看多長時間最好,都應有科學依據。研究表明小學生一天學習看書時間一般不應越過6小時。所以,國家教育部規定小學生每天學習6小時。這是符合大腦的活動特點的,可預防大腦疲勞。
大腦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每一個區的工作都有一定時間限製,不能太久,各種活動必須不斷輪換交替著進行。這是一種生理特點,隻要人的生命沒有停止,大腦各個區的細胞就在不斷地工作與休息,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如此。不同年齡的孩子,大腦各區工作持續時間不同。一般講,年齡越小,持續時間越短,所以小孩子上課學習時間安排必須考慮動靜交替進行,其原因就是預防大腦某一區的活動時間太長,腦細胞就會自動休息,如果強行活動隻能使腦細胞受傷,難以正常發揮大腦的功能。如果經常用腦過度,就會使腦組織的興奮與抑製失調,出現各種各樣的神經衰弱。大人在安排孩子一天活動時,一定要注意掌握這一特點,否則孩子的學習成績很難達到優秀。父母如果細心觀察可以發現,當你強迫孩子長時間學習時,他的注意力很難集中,不是出現小動作,就是眼皮耷拉發困。這說明孩子大腦中的相應的學習部位疲勞了,在進行自動保護。
大腦某一部分處於興奮時,表明這一部分腦組織指揮的器官正在好好工作。
實驗表明,通過腦電掃描儀的電視屏幕,可以看到大腦左右兩半球皮質血流量在變化。如與人談活時,大腦兩半球就有三個皮質中樞(感覺中樞、運動中樞及初級聽覺中樞)在活動,這些部位的血流量顯著增加。又如在朗讀時,可有六個皮質中樞(初級視覺中樞、額葉眼中樞、眼運動中樞、額葉下語言中樞、嘴運動中樞以及聽覺中樞)的血流量增加,這說明腦力勞動能量消耗很大。一般小學生連續學習時間不要超過20分鍾,否則腦細胞就會因疲勞而逐漸停止工作。
正像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的,“對大腦兩半球的某一區域所進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會使人處於昏迷和睡眠狀態。”有的父母不懂大腦的生理特點,常常認為,隻要嚴格要求就行,所以常常命令孩子必須做完作業再吃飯、再睡覺,豈不知這樣不但不能使孩子學習好,反而產生相反的效果;還有的父母,孩子寫錯一個字,便要求孩子寫100遍,這樣盲目多練必然會使孩子大腦處於疲勞狀態,達不到糾正錯誤的目的;還有的父母為培養孩子的刻苦學習精神,就讓孩子在困時用涼水激一下,再繼續學。這樣做隻能暫時讓孩子清醒一下,實際上會使大腦細胞受傷,經常這樣做就會導致孩子生病,嚴重時還可導致精神失常,也就是神經失控,這種後果是很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