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萬般皆下品,唯有“學習”高(1)(3 / 3)

三是來自父母、教師等的不良評價。父母可能會這樣對孩子說:

“連這個都不會,你真笨。”

“我看你是無可救藥了。”

“你這種成績,真把老子的臉都丟盡了。”

“你看隔壁家的李津津,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他一樣?”

無疑,這些都是令人泄氣的評價。孩子的思維是比較簡單的、具體的,他們會很大程度地相信成人說的話。如果父母說他笨,孩子可能就會信以為真,認為自己不聰明。

總是,父母、老師的消極評價會大大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對自己喪失信心,使他們懷疑自己的價值。

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是父母幫助孩子克服“失敗綜合症”的重要方法:

1.幫助孩子處理可能的障礙

孩子在學習的路上可能存在許多障礙。例如,知識的學習是積累性的,以前學習的知識如果不紮實,那除了要學好現在的知識外,還要對以前的知識缺漏進行彌補。家長可以想辦法幫助孩子彌補知識的缺漏,幫助孩子排除知識缺漏問題。

2.將孩子置身於他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

孩子學習成績差可能是普遍性的。如果要求孩子在短時期內將各門功課都趕上來,可能會非常困難,而且容易導致孩子的畏難情緒。因此,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一門他比較感興趣的學科,集中精力學好這一門學科,以此為突破口,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和自身的能力。

3.采取小步子前進的策略

一個成績一直不好的學生是很難“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的。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將目標分解成一個個較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每達到一個小目標就是一次勝利,從而讓孩子一直帶著勝利的喜悅去攻克最終的大目標。

4.掌握積極的歸因模式

成績水平相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成功期望。原因之一,可能是他們對過去成功和失敗有不同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歸因。

一個將失敗歸因於能力或任務困難的人,可能隻有較低的期望,輕易放棄期望,或者將來選擇較低水平的追求。

一個將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的人,可能下次較為努力。

所以,教導孩子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等自己能控製的因素,有助於保持孩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最終有助於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

5.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處於“失敗綜合症”中的孩子往往有一種看法,認為父母、老師把孩子本人同他的行為表現結果等同起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價值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行為表現,他們會認為隻有成功的人、學習成績好的人才是有價值的,而自己的成績總是不好,所以,毫無價值。這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對孩子的成長無疑至關重要。

6.稱讚孩子的善良人品

父母常常稱讚孩子的善良人品,等於向孩子暗示:父母看重他,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學校的成績;即使他學習成績下降,他還有其他的優秀品質,有自己的價值。這樣,孩子就會在對自己肯定的同時,更加努力。

7.保持對孩子的高期望

在孩子多次失敗後,許多父母會對孩子喪失信心,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隨之降低。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能力的期望,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和成功期望。父母的低要求和低期望是不相信孩子能力的表現,相反,父母的高期望隻要不是不可企望的,就能為孩子提供一種信任感,也能讓孩子感到一種勝任感,從而使他今後更加努力。

8.鼓勵孩子的課外興趣

對於學習成績不佳的孩子,許多家長會心急地將孩子牢牢地“釘”在功課上,完全剝奪孩子開展“課外興趣”的時間和權利。殊不知,鼓勵孩子開展課外興趣,既可以使孩子多一條“成功之路”,多一個發揮才能的領域,同時也是父母“愛心”的體現。孩子會覺得盡管自己學習成績不好,但父母還支持他的課外興趣,表明父母並沒有對他全麵喪失信心,也表明父母還是愛他的。這無疑是對孩子的最好激勵。

9.做一個“善於”評價的家長

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善於評價孩子的家長可以避免孩子進入“習得性無助”狀態。

父母應避免給孩子“貼標簽”,避免用使人喪失信心的話來評價孩子的學習和能力。

在評價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應該更多地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而不是隻看重結果,評價孩子時采用個人標準而不是集體標準。

習慣4.糾正孩子驕傲自大的壞習慣

驕傲自大的孩子無意之中會在自己與外界之間樹起一道無形的“城牆”,形成與外界的隔膜,這使他變得狹隘、自私、目中無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