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的要求應該和孩子的能力相符合。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時候,要按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如果要求過高,難度過大,會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自卑心理,要求過低又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實際上,在幼兒期,伴隨著孩子生理的發展,他們的肢體活動能力增強,相應地自主性也開始發展,獨立性漸漸增強,這時是父母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適當時期。父母要堅持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讓他們自己完成。當兒童看到自己雙手完成了很多事,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運用一定的策略改變孩子已形成的依賴心理。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地給予糾治。首先要了解孩子依賴心理形成的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很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問題讓父母費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總賴在床上不起,一旦遲到了,反而會責怪父母沒有及時把他們從床上拉起來。麵對這樣的情況,一位父親就對女兒說:“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覺時上好鬧鍾,早晨自己起床,沒有人再叫你了,遲到了由自己來負責。”當然這位父親對女兒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女兒所想的。第二天,鬧鍾一響,女兒果然立即跳下了床。這位父親很了解自己的女兒,運用一個小技巧,就很輕鬆地改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他的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習慣8.糾正孩子缺乏主見的壞習慣
缺乏自信往往和缺乏主見緊密相連,要想克服孩子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的不良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不少父母在訓斥孩子時習慣於用這樣的話,如“我的話你怎麼敢不聽”,“你必須這樣做”,“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有的父母甚至還拿起棍棒來逼迫孩子。在這些家長的頭腦中存在著一個概念,家長是權威,家長所說的所做的總是對的,孩子必須要服從。家長的這種行為,不管是對何種類型的孩子都是極不適用的。對於那些有思想、有判斷力的孩子而言,家長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孩子在表麵上是不敢和家長相對抗的,但是他們的內心是十分不服氣的。對於那些天生膽小、懦弱的孩子,這種絕對權威的方式,隻能致使孩子在做事時越來越缺乏主見、猶豫不決。
明明是個11歲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因為參軍常年在外,而媽媽整天又要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於是明明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當然是萬分高興,對孩子是百般關心、照顧,給明明穿衣服少了,怕冷著了孩子,穿多了又怕孩子太熱。明明想出去找小夥伴玩,也要征得爺爺和奶奶的同意,更多的時候,他們會限製孩子出去,不是擔心別的孩子會欺負明明,就是怕明明摔了、跌了。什麼時候看電視,什麼時候出去玩,都是爺爺操心的事,每天穿什麼衣服比較合適,當然就是奶奶的事了,明明不用擔心,一切都會安排得恰如其分。要做作業了,先做哪個作業呢,明明猶豫不決,問一聲爺爺,問題就解決了。
明明不愛運動,偶爾跟同齡的小孩在一起做遊戲。可明明更多的是隨著其他小夥伴玩,當個小“跟屁蟲”、“小尾巴”,跟著別人學,別的小孩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如果沒有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他就靜靜地待著。當爺爺奶奶發現了明明的這種“隨從”行為以後,才開始為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信而擔憂。
缺乏主見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他們經常會人雲亦雲,隨大流,以求得安全。孩子做事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可能有氣質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環境因素造成的。有些家長出於“好心”,惟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辦代替或過多幹涉孩子的事情,使得孩子無獨立做事的機會,一旦遇事讓他拿主意時,就不知所措,祈求別人的幫助。還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待孩子往往期望過高,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讚許少,批評多。有的父母甚至讓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幫助他,使得孩子對成功的體驗少,而經常感到失敗的痛苦,這樣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害怕做錯事,更不願意拿主意。
所以,孩子做事的果斷性、主見性不是天生就有的,成人應注意教育孩子,讓孩子在鍛煉中體驗成功,增強自信,並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