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轉變孩子,使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呢?建議父母從以下做起:
1.豐富知識,提高孩子的認識水平。孩子年齡小,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而且孩子的控製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壞,看別人怎樣,自己就跟著別人學。對此,家長既不能忽視也不可羞辱懲罰,而應耐心地正麵引導、糾正,使孩子通過成人對其行為、言語的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如孩子聽見某些人說了髒話,於是就跟著學,這時父母需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不文明,不要學說等。同時,父母要不斷豐富孩子的知識,從各方麵提高他的能力;創造條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對於孩子做的事情,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對自己的認識,從而相信自己的力量。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盲目地隨從別人。
2.正確評價孩子做的事。對孩子要求不能過高,要多鼓勵、少批評。對竭盡全力也沒做好的事,成人要給予理解,告訴孩子:“沒關係,以後再慢慢努力,爸爸小時候也經常這樣。”成人正確的評價,可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鼓起勇氣去拿定主意。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能力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過成功自我激勵,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信心。在孩子做事時,成人提出具體、明確要求,盡量讓孩子明白怎樣做。含糊不清、籠統會使孩子感到無從下手,拿不定主意。
3.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特點是好奇好動的,一般都願意參加一些活動,成人要盡早讓孩子練習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獨立完成簡單的委托任務。凡是孩子能夠做到的,成人盡量不插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嚐試,發現自己的能力,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事學著做。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鍛煉,克服孩子的依賴性。如果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會果斷地去做。因此,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於那些較難的事情,成人應同孩子一起去做,並給予適當幫助,教孩子逐步學會一些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巧。孩子有了成功的經驗,就會增強自信,做事果斷。
4.在活動中鍛煉孩子。一個人在做出決定以前,需要考慮利弊得失,再做出最佳選擇。成人應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充分自主的機會,讓孩子有自我決策和選擇的權力,憑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決定做什麼事,怎樣做。如到商店給孩子買玩具時,父母選定價錢後,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與花色;又例如,兒童樂園是孩子常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喜愛的地方,有的父母寸步不離地陪著孩子,規定孩子這個可以玩,那個不能玩,防止孩子出意外。這時,父母不妨讓孩子自己做主,隻給孩子以啟發引導,適時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開展競賽,學習別人好的經驗,同時要鼓勵孩子自己創新。
習慣9.糾正孩子自卑的壞習慣
人們常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但是如果父母對兒女的期望過高,給孩子的壓力過大,那麼,孩子就會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再也無法前進,甚至會漸漸失去自信,滑入自卑的深淵。
期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成功之人,是當今大多數家長的心願。為此,父母可謂不辭辛苦,嘔心瀝血,但在父母們一心為孩子好的辛勞中,經常忘記了孩子健康成長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以至於勞而無功,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滿了痛苦的回憶,還給親子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做父母的平時容易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看人家,可比你強多了”,或是“我們家怎麼有你這麼一個不爭氣的孩子”之類的話。父母說這些話往往是無心,但孩子卻容易把它們當真,在多次講了這類話以後,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對孩子而言,父母具有絕對的權威。可是,父母的一句話,就會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產生自卑心理。
洋洋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大學裏的教授。洋洋是獨生女,因此爸爸媽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他們的女兒和他們一樣有知識,甚至超過他們。於是從洋洋很小的時候起,爸爸媽媽就給她製定了發展計劃。當洋洋剛會咿呀學語時,父母就教她念英文。等洋洋長到三四歲時,她每天的時間就被父母安排得滿滿的。如早晨起床要練聲,上午學知識,下午學跳舞,晚上練琴。洋洋的爸媽希望洋洋成為一個全才,所以對各方麵的要求都非常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