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過,就應該知道為什麼菜不好。采集蕨菜的最佳時間隻有10天左右,這期間的蕨菜鮮嫩好吃,晚了就老了。采好後,要攤開放在地裏晾曬一天,第二天翻個個兒,再晾曬一天,把水分蒸發幹,然後再成把捆好,裝箱。等食用時放在涼水中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當地農民為了多采多賣,把蕨菜采到家,來不及放在地上晾曬,而是放在熱炕上烘,這樣隻用兩個小時就烘幹了。這樣加工處理的蕨菜,從外表上看都是一樣,可是食用時,不管放在水裏怎麼泡,都像老樹根一樣,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動。國外客商發現後,對此提出警告,一次、兩次,還是這樣。結果人家幹脆封殺,再也不從我國進口了。”年輕人聽了,不好意思低下頭說:“我是沒有去過產地,所以不知道你說的這些事情。”
最終,年輕人沒有得到這份工作。
省略的隻是一點陽光,卻讓我們失去了更多的機會;省略的隻是一點時間,卻讓機遇失之交臂。其實,應聘的年輕人並不是沒有為贏得機會做過準備,隻不過沒有找對著力點就是了。其實,許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下一步要發生什麼,但是至少做好這一刻,行動之前的深思熟慮勝過事後的總結與懊悔。為什麼不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多為事情的發展做些準備呢?
和我抱怨“預習”的孩子大概有以下幾種理由:第一,沒有時間。認為每天上課與作業的時間就已經讓人疲憊不堪了,預習更是一種負擔。複習和作業還對付不了,又怎麼可能作預習。看似有理!第二,認為預習的意義並沒有老師所講的那樣大。因為,預習進行與否並不會對作業、考試造成多大的直觀影響。可愛的孩子們往往喜歡把現象當成本質,對待這個問題也不例外。第三,不會預習。因為在他們看來,預習隻是讀書而已。反正課上還是要講的,不管課上讀書還是課下讀書其效果都是一樣的。預習本身充滿了活力,讀完這篇文章,但願你可以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
實際上在我看來,與老師的課堂授課相比,預習是一件很有創造力的事情,當然並不是說課堂是缺乏創造力的。但是,幾乎所有的課堂都是群體的,而預習,對你的孩子來說就是個人的事情了。在沒有老師介入的情況下,學生的腦子對有待學習的知識往往會有自己的看法,因為很多時候,自己的想法和教師的授課是兩回事情。例如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老師的講授會讓孩子們對作品的結構、思想內容有更深的理解,然而像寫作背景、整體感覺等等在預習的時候都可以有所把握,背景資料這些豐富而具體化的東西,無疑會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起到積極作用。而對文章的整體感悟,單純依靠課堂講授是遠遠不夠的。
想想看,在預習的時候其實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也十分有意思。一篇文章、一個人物、一位作家……
如果僅僅局限於老師的幾句簡短介紹,讓手邊的相關書籍和電腦賦閑,那麼預習當然就像有些孩子所說的“隻是讀一遍書那麼簡單”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預習,孩子的精力正像你所說是那樣的有限,因此,幫助孩子找到他(她)的著力點,有興趣、薄弱或者複雜的內容比較適合於預習,因為前者是孩子喜歡的,而對後兩者來說預習是必要的。
習慣19.糾正孩子忽視作業的壞習慣
我們都知道生活中最偉大的規律之一是:你自己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可是,我們真的都在付諸實施嗎?
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於一家店鋪,並且拿同樣的薪水。可是名叫阿成的小夥子青雲直上,頗得老板的青睞。而那個叫阿明的小夥子卻始終原地踏步,事業上沒有什麼起色。阿明對老板的不公正對待已經受夠了,他覺得沒有必要再忍耐下去了,於是有一天他跑到老板那裏去發牢騷。老板耐心地聽完他的抱怨,不動聲色地說:“你現在到離我們鋪子最近的集市去,看看第一個攤子在賣什麼。”阿明馬上以最快的速度衝到集市去。“土豆。”忠實的夥計阿明氣喘籲籲地跑回來向老板彙報。“那麼那些土豆有多少斤呢?”老板問。夥計阿明搔搔腦袋,第二次向集市跑去。“200斤左右的樣子。”阿明老實地回答老板。“多少錢一斤呢?”阿明又說不出話來。“那就麻煩你再跑一趟好了。”老板顯然已經有點不耐煩了。於是阿明第三次跑到集市問了土豆的價錢回來彙報。老板發話了:“現在你坐在一邊看看吧!”阿成被叫到老板麵前,聽到老板交代的任務(也就是阿明的第一個任務),他也很快跑到集市上去了。不久,夥計阿成就站在老板的麵前彙報工作了。他說:“第一個攤子是賣土豆的,看樣子有200斤左右,3毛錢一斤,比集市上其它攤位的土豆都便宜,而且貨色也不差。因為賣土豆的人自己種菜,不是販運來的,所以價格便宜。”老板滿意地看著他,夥計阿成又說:“我們的鋪子裏也該進土豆了。那個菜農看我有大量購買的意思,答應每斤再便宜5分錢。我覺得這個價錢比我們每次進貨的價格都便宜2到3角錢,很合算,所以我就自作主張把他帶來了,機會難得。這裏有他的土豆的樣品,菜農現在就在咱們的鋪子外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