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有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他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上一顆釘子。第一天,小孩一共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過了幾個星期,由於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情緒,小男孩每天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比起往柵欄上釘釘子要容易得多了……最後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的父親就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父親拉著兒子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孩子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的那麼多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會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這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不管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
這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用很獨特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不當行為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實際上,麵對一個不容易自我控製情緒、容易心理失衡、喜歡挑刺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事情首先應該是理解,不是要你對此不聞不問,而是去了解形成這種習慣的成因是什麼。
挑刺的孩子雖然在給別人挑刺,但是實際上我們可以很明白地看到,他們自己的內心其實就是有刺的。這種行為本身就像一個長了毒瘡的人,拚命擠破自己的毒瘡並且想把膿水濺到每個人身上。因而,拔除挑刺者心中的刺,比起對他們的指責來要有意義得多。
1.“順坡下”
聽到你的孩子又在挑別人的刺,你可以順著他(她)的意思往下說,然後在問題的終端否定。
2.讓他(她)自己來
在某些情境中可以讓他(她)自己來。比如抱怨衣服洗得不夠幹淨,那麼就不要再為他(她)服務,讓他(她)自己去動手體會“做並沒有說的那麼簡單”。
3.給他(她)挑刺
在一段時期內,如一星期內,天天給孩子挑刺。比如“看看你的作文,雖然得了90分,可是我覺得還是寫得太差了!尤其這一段,太糟糕了。”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每天給他鼓勵。讓孩子在兩種態度的對比反差中認識到挑刺的壞處。
4.彙編孩子的“挑刺語錄”
你可以把孩子常常掛在嘴邊的挑刺話用醒目的顏色寫在很多小紙條上,貼在他(她)的臥室和洗手間裏,督促他(她)注意自己的壞毛病。
習慣26.糾正孩子愛說風涼話的壞習慣
一座卓然而立的塔,不會因為暴風而傾斜;對別人說長道短的人,卻往往在一吐胸中之快的同時,被所言砸了自己的腳。
有一個蜜蜂和天神的故事很有意思。一隻蜂房裏的蜂後從海米德斯山飛上夏林比斯山,把剛剛從蜂房裏取出來的蜜敬獻給天神。天神對蜂後的敬獻非常滿意,就答應給她所要求的任何東西。蜂後於是請求天神說:“請你給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天神很不高興,因為他很愛人類,但是因為已經答應,不便拒絕它的請求,於是天神回答蜂後說:“你可以得到刺,但是那刺留在對方的創口裏,你將因為失去刺而死亡!”這個故事的道理再簡單不過: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利益的權利,但是如果用有毒的“刺”去傷害別人,那麼就像俗語說的,自己也會有報應。
在人類社會中,類似蜂後的人也不少,言語中的“毒刺”更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許多家庭對子女的日常德行教育遠遠不夠,使孩子往往對別人的優點熟視無睹,也就是說,他們根本沒有學會去欣賞別人。因此,不要認為這和學習是無關緊要的事情。試想有哪一個人願意與愛講風涼話、語言刻薄者為友呢?更為可怕的是,愛講風涼話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了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這不是一個嫉妒心強的孩子就是一個沒腦子、好衝動、不計後果的孩子。相信每一位家長都不會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技不如人的時候,對自己的稍遜一籌不加反思,反而去打擊別人,這樣做的結果隻會讓孩子在他(她)周圍環境中的公眾影響更糟糕,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更大。因此,我們在培養孩子眾多諸如樂觀、堅毅、獨立、勤奮等意誌品質的時候,更要培養他(她)的開放精神,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欣賞別人,學會讚美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