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時期的孟子老先生有句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們在平原上燒開水,燒呀燒,直到99℃也還不開,但若繼續燒,隻要再加一度,水就會冒氣衝蓋,沸騰起來。可是你若在每次燒開之前中途停頓下來,讓它冷卻,那麼就是重燒100次、1000次,這水也永遠不會成為開水,隻不過在燃料和時間上造成極大的浪費而已。
一位有名的作家回憶小時候讀古文、學英語未曾中斷,不過3年,即達到了能自學的程度,終身難以忘懷。可是在學習俄語方麵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解放後,他曾先後4次參加突擊學習俄語,每次約半年。由於種種原因,竟中斷了4次,每次都是在未達到能自修的程度前中斷的,所以每次繼續學習都得從頭開始。因為基礎不鞏固,荒廢數月,便忘得一幹二淨。直到如今,在俄語方麵的知識還是停留在最初的起跑線上。——在學習時間上,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浪費呢?
這個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這樣一條學習規律:不僅學習外語,學習任何一種科學文化知識都應像燒開水那樣,不斷加熱,力爭一次燒開。不然,即使你學若幹次,也難以產生從未知到已知的質變,而時間將會無情地懲罰你,使你由一個青年變成皺紋滿臉的小老頭。
有的學生說,我之所以不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持之以恒,是因為我天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其實,世上不存在天生愛學習和天生不愛學習的同學。我們可以把學習比喻成一個吃核桃的過程,核桃的肉是美的,但如果不把堅硬的外殼打開是嚐不到的。有的同學經過刻苦的學習,在學習上始終保持著一種拚勁兒,靠自己的意誌努力終於打開了核桃殼,嚐到了核桃的美味,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學習興趣也就建立起來了。因此對學習的興趣是苦盡甘來,要經過刻苦的付出才換來的。而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同學,多還徘徊在“核桃殼”外麵,由於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沒有付出足夠的勞動,也就沒有品嚐到“核桃肉”的美味,也就體驗不到學習成功的樂趣了。久而久之,失敗的次數多了,學習自然成了令人頭疼的事。為什麼我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別人學習時我卻安不下心來?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學習興趣不濃厚,意誌薄弱,沒有毅力,缺乏排除外界幹擾和誘惑的能力。沒有堅強、不為外界幹擾所動的意識和毅力,學習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如同幹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巨大的犧牲一樣,學習也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有時還要克服電視節目、小說、足球、撲克牌等的誘惑。所以對於那些成績較差、對學習不太感興趣的同學,還需要繼續磨煉意誌和毅力。從做一道題,聽好一節課開始,鍥而不舍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一旦那層“核桃殼”被打破,品嚐到成功的滋味和樂趣,便能逐步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不過千萬要記住,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
對家長提出的幾點建議:
1.訂出詳細計劃
學習之前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想達到什麼目標,打算安排多少時間,怎樣完成學習任務等等。
2.做好充分準備
即做好學習前的各種準備,如備齊學習用品和必要的參考書,把心情調節到愉快自信的狀態,把學習環境布置得安靜舒適。要注意每一節課前都要準備好,否則上課鈴響的時候還在走廊內打鬧,上課後肯定有很長一段時間還處於剛才活動的興奮中,學習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強化學習意識
在學習過程中明確學習的任務、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習活動始終指向既定的目標。以保證注
意力集中於學習目標,避免分神和做無用之功。
習慣29.糾正孩子課堂被動接受的壞習慣
有人讀了幾年的書,就能寫出很好的作品;有人念了一輩子的書,仍然毫無自己的見解。其中差別的原因在哪裏?就在於讀書過程中自己是被動接受人家的觀點,還是不斷打開局麵主動思考。同樣,課堂上有的同學能舉一反三,思維敏捷,有的卻毫無創意,人雲亦雲,也在於課堂上的主動與被動之別。
新學期伊始,同學們看到教室黑板的右邊掛了一張人體解剖圖,可上課後,老師並沒有提到它,也沒講到任何與它相關的東西,同學們也就懶得去注意它了,久而久之,也對它熟視無睹了。這樣一直持續到期末。學期考試時,老師發下了試卷,同學們打開一看,上麵隻有一道題:請默寫出人體各部分骨骼與肌肉的名稱。學生忙抬頭看那張解剖圖,發現它已在上課前被老師取走了。“我們從沒學過這個!”他們紛紛抗議。老師收上試卷——當然無一例外的都是白卷,並將試卷撕碎,一字一句地說:“請大家記住:學習永遠都不隻是被動接受人家教給你的東西,我們還要具有自己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