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全或無”的想法背後潛存著一種假定:人的智力是綜合性的,一個高智力的孩子應該各個方麵都有天賦,應該是“全才”。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見到這種情況:有些孩子在某一領域表現得十分優異,可以用“極具天賦”來形容,但在另一領域卻表現平平,有的甚至毫無學習能力。
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加登納提出,人類至少存在8種智力。
一、是語言智慧:指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二、是數理——邏輯思維智慧:數量邏輯、運算和抽象思考的能力。
三、是視覺空間智慧:以三維空間的方式進行思考,利用圖像表達思維的能力。
四、是音樂智慧:對音樂節奏、旋律、音準等的鑒別力,對音樂進行欣賞、創作和表達的能力。
五、是身體運動智慧:運用軀體操作物體的能力。
六、是人際溝通智慧:察言觀色、善解人意,與人保持良好關係的能力。
七、是個人內省智慧:清楚自己的優缺點,能敏銳地覺察自身的感受、情緒等,能利用對自己的了解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指定生活目標。
八、是認識自然的智慧:對自然界保持濃厚的興趣,並能敏銳地對自然現象進行歸類、理解和解釋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同時具備以上多種或全部智慧的“全才”極為罕見,普遍的情況是隻有某一特定領域中的天才。
然而,許多學校和家庭都習慣采用一種很“狹隘”的智力觀點,他們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智力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沒有考慮到孩子能力發展的不平穩屬正常現象。他們在評判一個人是否聰明、有天賦的時候,容易采取“全或無”的絕對標準:要麼這個孩子是聰明的,在各個方麵都應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天賦能力;否則,這個孩子屬於沒有天賦之列。無疑,這種“全或無”的智力觀,不管是對孩子個體的發展,還是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都是有害的。
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的偏科問題呢?
1.發揚光大孩子的強項
孩子的智慧潛能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大多數孩子從小就會表現出較明顯的能力偏向和興趣愛好傾向。家長應該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提供多種多樣的活動和表現機會,以便孩子的智慧潛能表現出來。家長通過觀察孩子在不同環境的活動中的表現,經常可以發現孩子對某個領域是否特別感興趣,是否表現出某方麵卓越的能力等,也能初步明了孩子的智力強項和弱項。
在確定了孩子的智力強項之後,家長就應該為孩子的智慧潛能提供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孩子的智力強項得到更進一步的開發和發展。
父母可以為孩子才能的發揮和發展提供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可以通過讚揚、鼓勵等方式肯定孩子的特殊才能;可以圍繞孩子的智力強項組織家庭活動;為孩子的潛能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
父母可以讓孩子所在的學校和老師意識到自己孩子的才能。在孩子步入新的學校時,家長應該將自己對孩子的觀察情況向學校反映,讓學校老師能很快意識到孩子的智慧強項,同時,家長可以和學校配合,共同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才能的課程和教育。
盡力為孩子提供開發潛能的學習機會。孩子所在的學校如果難以滿足孩子的學習需要,家長可以為孩子在社會上尋找額外的學習機會,如讓孩子參加特殊才能培訓班;鼓勵孩子參加比賽,展示和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天賦。
2.承認智力弱項,堅持全麵發展
在承認孩子的智力具有特殊性的同時,我們並不能忽視孩子的弱項和缺點,更不能放棄對孩子全麵發展的要求和培養。
對於在校的學生而言,父母應重視他們“全麵發展”的重要性。在現行教育製度下,如果不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全麵發展,最終可能連中學畢業文憑都難拿到!
此外,全麵發展更是社會的要求。任何一項工作的成功都需要人們運用多種智能方能順利達到。一個出色的數學家不僅需要高度的邏輯思維能力,還需要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要能與人合作完成任務,能自如地與人交流思想觀點,還得有相當的自知能力,清楚自身的特點,能作出正確的人生規劃。
既然人的才能領域有強有弱,怎樣能做到“全麵發展”?有效的做法是使孩子自覺地將智力強項的思維特點“遷移”到智力弱項領域中。所以,家長和老師的引導、示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對於一些在某個特殊領域確實具有一定天賦的孩子,應該考慮到他們的特殊需要。可以讓他們完成不同於其他同學的作業,關鍵是要讓他們感到作業具有一定的“智力挑戰”性。
習慣39.糾正孩子對學習和作業不負責任的壞習慣
不少孩子對學習和做作業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對此,父母應該態度堅決,嚴加督促,而不能讓孩子因貪玩而形成馬虎的習慣。
於菲菲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個子長得也高,儼然像個小大人。但是,他做作業卻從來是有始無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