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為了學有所成(2)(2 / 3)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幫助孩子學會從身邊小事中肯定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應當隻從分數上來評價一個孩子。抓住生活中每一個機會鼓勵那些對自己不太自信的孩子,樹立他們的自信,會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2.對於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應鼓勵他們笨鳥先飛

對於學習能力稍差的孩子,不要急躁,而應該鼓勵孩子笨鳥先飛。通過比別人付出多的努力,一定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3.以正確的態度麵對失敗

當孩子麵對失敗,要告訴孩子失敗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要多多鼓勵孩子樹立不怕挫折、跌倒之後再重新爬起的態度。

4.幫助孩子學會自己分析失敗原因

失敗了不要抱怨,而是應該靜下心來分析具體的原因。通過分析原因,找出以後應該注意的地方,吸取教訓,日後麵對同類問題時就可以從容對待。

習慣49.糾正孩子學習無規律的壞習慣

眾所周知,好的學習規律可以使學習的效率加倍,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大的收獲。反之則可能花費了很多時間學習卻收效甚微甚至勞而無功。

從前,有一隻海鳥停落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隆重地迎接它,並在宗廟裏宴請它,為它演奏虞舜時的《九韶》之樂,又用豬牛羊三牲全備的宴席作為它的飯食。但這隻海鳥卻頭昏眼花,憂愁悲傷,不敢吃一塊肉、喝一口酒,3天就死掉了。這是用供養自己的方法來喂養海鳥,而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啊!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做事要根據對象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不顧對象的特點,違背事物的自然規律,就會把事情搞糟。

“揠苗助長”中的宋國人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他十分希望自己的禾苗長高,其想法是好的,但他沒有根據禾苗的生長規律而采取了不正確的方法,將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了一截,結果都枯死了,遭到了自然界的懲罰。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係,隻有充分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才是正確的做法。這不免讓我想到了中小學生的學習,平時下了很多功夫,卻總是抱怨成績不理想。究其根源,是學生沒有能夠準確認識和掌握學習的規律。如應按大腦的活動規律學習,嚴格要求,把所學知識搞懂、學好,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日積月累,打下堅實的基礎;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熟讀而精思地學習,熟讀是前提,精思是關鍵。總之,學習的過程要合理用腦,有張有弛,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相反,若不善於安排時間,不僅學不到東西,而且會使人常常處於疲倦狀態。

學習到底有沒有捷徑,借用一位高考狀元的話說:學藝如磨刀,不磨刀背就是捷徑。而好的學習規律就可以指導你把勁用在刀刃上,不磨刀背。

經過對許多同學的調查發現,還有許多同學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律,而生搬硬套別人的方法或一味地“傻學”。例如,有一位同學,學習不可謂不刻苦:天天追著老師問問題,自己每天每科至少做20道題,晚上常常學習到深夜。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後退了不少,這是為什麼呢?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隻注重做題的數量而不注意質量,做了過多重複的題,而做完題又不善於總結,導致每一次遇上相同類型的題還要去問老師。因此,首先,做題不但要看數量,更重要的是看質量,隻有在做完一道題後進行必要的總結,才能有收獲。也就是說,不必每一分鍾都學習,但是學習時每一分鍾都應該有收獲。這就像n個0相加,結果仍然是0,而幾個0.0001相加的結果就不是0.0001了,所謂積少成多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些同學,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於是到處請教,然後照搬別人的學習方法。例如,有一位同學,聽說某學習好的同學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夜裏兩點鍾,於是他也每天學習到夜裏兩點鍾,結果,學習也沒上去,還把身體熬壞了,請了好幾天的病假,耽誤了正課。因此,學習規律因人而異,適合自己的規律就是好規律。

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掌握學習規律。學習方法和規律有很多,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它們。有的人“十年寒窗”,以死記硬背為最終目的,囫圇吞棗,食而不化。他們根本不懂得,讀書的目的就是要使前人的鬥爭經驗成為自己知識上的血肉。死記硬背的結果,就把書上有用的活知識變成了無用的死東西。善於學習的人懂得“死”與“活”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一方麵,要認真讀書,專心學習,下夠功夫,掌握住基本知識;另一方麵,應獨立思考,把書本知識變為自己活的知識的血肉,真正把書讀活。雖然吃的是死的做熟了的東西,但經過腸胃的消化和吸收,這些東西能成為我們活的有機體的一部分。有個寓言說:古代有兩個人站在一隻肥豬麵前,研究怎樣將肥豬的肉變成自己的肉。兩人意見分歧,發生了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