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因勢利導,因材施教(1)(2 / 3)

3.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

如果孩子心裏有問題但表達不清楚,越急越說不明白,那就說明他並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口頭表達能力差,影響了思維的表達。所以,應要求孩子在提問前想好自己要提出什麼問題,盡量用簡練明白的語言告訴大家。這樣,在培養質疑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習慣59.糾正孩子讀書沒有計劃的壞習慣

美國著名學者諾·波特指出:“談到讀書,首先應該明確目的。對讀書的目的認識得越清楚,讀書的信心就越堅定持久。”明確目的實在是閱讀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確了,不僅給閱讀增強了動力,也給計劃的製定、讀物的選擇、方法的選定等一係列問題找到了根據,找到了出發點。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大大有利於閱讀效率的提高。

漫無邊際地胡亂閱讀,終其一生也很難有所建樹,甚至會在一望無涯的書海中擱淺、翻船。恩格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計劃地讀書簡直是荒唐。”所以,應養成閱讀必有計劃、閱讀必照計劃的好習慣。另外,還要學會合理利用時間,一要堅持計劃使用時間,二要嚴格檢查用時的情況,發現問題馬上糾正。長期堅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寫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是古今中外很多學有成就者的共同經驗。讀前,筆和筆記本與讀物同時到位;讀時,筆與閱讀同行,該畫的畫,該抄的抄,該記的記;讀後,要檢查寫筆記的情況,未寫的要補上。久而久之,讀寫結合的習慣便自然形成。

閱讀的核心是思維,波瓦爾寧把思維和想像的懶惰視為“閱讀的最凶惡的敵人”,並號召與之做“毫不鬆懈”的鬥爭。要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就要堅持閱讀時不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要邊讀邊思,多方質疑。讀完之後,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體會。

英國學者阿普斯在《學習與技法》中指出;“學生和其他讀者所具有的普遍錯誤之一,就是他們都以同一種閱讀方法去閱讀不同的資料。”為了養成靈活運用不同閱讀方法的良好習慣,閱讀前在想“為什麼讀”的同時,也要想一想“如何讀”、“采取何種恰當的方法讀”這個問題。工具書是讀者的無聲老師,是隨時可以谘詢的顧問,是解疑釋難的好幫手。閱讀前,一定要把工具書置於身邊;閱讀時,遇有疑難,就要翻查,嚴格要求自己,切實養成好習慣。“溫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經驗,又合於現代科學理論。孩子們在閱讀和寫作時經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這些字、詞會影響孩子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很多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家長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查閱工具書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養成這種習慣呢?

第一,從低年級開始,家長就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借助工具書來解決疑難,不應越俎代庖。當孩子還不太會使用工具書時,家長可以手把手地教,或給孩子作一些示範。如當孩子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生字、詞時,家長不應直接說出答案,而應找來工具書,與孩子一起查閱,然後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取舍。有的家長圖省事或便利,當孩子問到某詞或某句時,不假思索地告訴孩子,甚至因為這麼簡單的詞句都不理解而責怪孩子,這是不利於孩子自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的。

第二,結合學校語文教育,教給孩子使用工具書的基本方法。如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數筆畫查字法等。

第三,家長應為孩子購置《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現在供小學生使用的各種工具書很多,有結合教材編寫的小學生詞典,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手冊,學生使用起來較方便,但不利於兒童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兒童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所以,家長最好給孩子購置《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兩者均為商務印書館出版。該字詞典經幾十年的使用和修訂,具有規範性和權威性。

第四,使用字詞典前,家長要指導孩子認真閱讀範例,熟練掌握使用方法。在知識將要遺忘而未遺忘之前安排一次溫習,記憶就會保持長久。此種溫習安排數次,必將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於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理解的加深,並且在不斷的反複溫習中養成良好的溫故知新的習慣。

另外,還要虛心求師問友。古今成大學問者,無不虛心求師問友。師友間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產生群體互補效應。英國科學家卡羅爾在《科學漫步》中講到:“如果可能,找個和你一起讀書的好友,和他一起討論書中疑難之處。討論常是潛移默化地解決難題的最佳方案。”

上述習慣在閱讀中起關鍵作用,一旦這些閱讀習慣得以養成,一個人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基本上養成了。這樣讀書,就不會因胡看泛覽而浪費精力,也不會因為讀了不必讀的書而耗費時間,更不會因讀了壞書而使身心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