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因勢利導,因材施教(1)(1 / 3)

——把學習中的壞習慣變成好習慣

習慣58.糾正孩子不善質疑的壞習慣

愛因斯坦曾指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在一個封閉、偏遠的小鎮隻能聽到兩個電台:第一個電台專門廣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他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個電台則是氣象專業電台,他的聽眾隻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台發出緊急警告:一場威力驚人的龍卷風將在午夜來襲本鎮,電台呼籲鎮民立刻疏散他處。

這一小群聽眾馬上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台,請求播出龍卷風消息,好保護小鎮居民身家性命。

可是鎮長說:“本鎮從未有過龍卷風,龍卷風的消息是第二電台誤報或者是捏造,為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而第一電台則以現場正在采訪名人為由,不能插播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鎮最終被夷為平地,後來者也沒有人知道這裏曾經是一個小鎮。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以敏感的心對待這個世界,更要用心對待每一天,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看成理所當然。善於質疑,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

學生讀書,一定會產生許多問題,有完全不懂的問題,有懂得不透的問題,也還有教師或其他同學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覺的問題,有的比較淺顯,有的比較深刻。有問題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學中常常忽視學生的這種學習潛能,教師不能發揮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有意或無意地在壓抑學生好問的天性,致使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

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糾正不善質疑的壞習慣,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隻有在大家相互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我們還可以將陶行知老前輩的小詩贈給學生,以鼓勵學生主動質疑:“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隻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憤”、“悱”之際,正是家長引導質疑的最佳時機。以語文學習為例,當孩子在預習或初讀課文時,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涉及內容、中心思想方麵的,也有寫作方法方麵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這時大多數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同時希望問題得到解決。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家長主要應該激發孩子的質疑意識,鼓勵他大膽質疑。同時,家長要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從而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

營造積極的氛圍對孩子也很重要。家長要遵循民主教學的原則,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不要在自己孩子的同學中劃分好、中、差;積極創造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學習氣氛,消除他們的緊張感和顧慮,使他們勇於提出問題。家長還應該遵循延遲判斷原則,對孩子提出的各種意見、觀點,不要當即做出判斷,要不斷鼓勵他們產生新的想法,大膽地向同學質疑,向老師質疑,向教材質疑,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

這樣的話,當孩子帶著問題去自讀課文時,他們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產生一些針對性強的具體問題。如在學習《灰雀》時,當孩子讀到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部分,會提出:“小男孩為什麼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為什麼小男孩堅定地說:‘一定會飛回來的。’”這正是引導深入理解小男孩思想感情變化的最好時機。當讀到列寧向灰雀打招呼時,孩子會產生“列寧明知道灰雀到哪兒去了”的疑問,這時,引導學生探求此問題的答案,也就讀懂了列寧喜愛孩子的思想感情。在理解過程中質疑,能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進行主動探究,克服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教學模式。教師不可包辦代替,要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人人都可以提問,人人都可當老師,互問互答,形成良好的質疑解疑的氛圍,使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主動參與中得到解決。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質疑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質疑必須解疑。孩子在開始學習質疑時,提的問題比較簡單、淺顯。在保護孩子積極性的同時,要幫助孩子進行分類,看看哪些問題能夠通過認真思考、查閱資料或請教別人就能解決。

2.認真聽取別人發言

在學習中,鼓勵孩子想想哪些是自己的疑問,哪些是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哪些問題自己能夠解決,哪些同學的問題或見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層次的思考。特別是在同學們提不出問題時,老師是如何指點思維方向的,從而從不同角度來學習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