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因勢利導,因材施教(6)(1 / 3)

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與孩子談話應平等商討,如果孩子脾氣倔強,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粗暴和強製的方法更是錯誤的,切忌霸道作風。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采取熱情關懷的態度,親切溫和的語氣,尊重理解的氛圍,這樣,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習慣71.糾正孩子預習時不用筆的壞習慣

“預習是決戰前的火力偵察”、“預習是摘取金牌前的預賽”反正是進行預習無限好!但是,同是在預習一樣的內容,花費的時間也是一樣多,預習的效果也可以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有些人手裏多了一支筆。

張儀和楊飛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個人學習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最近她們有了一個新的煩惱,楊飛的成績老是提不上去,張儀幫她研究了很久,也沒有任何收獲,因此,她們決定去請教老師。老師對她們提了很多的問題,也沒有什麼結果,因為兩個人的習慣基本上是相同的。這時候,楊飛輕輕地說了一句:“除了我不大喜歡動筆,我們兩個就都是一樣的了,是不是我的腦子要笨一些。”老師聽到這句話,終於明白了,症結就在這裏,動筆的功勞可是十分大的,不管是預習還是幹其他的事情,不動筆就是缺了很大一部分內容,結果當然就不同了。

預習的時候,在大致了解章節內容之後,要準備一支鉛筆,邊讀邊畫邊寫。此時所畫所寫都是自己的看法,不一定非常正確,用鉛筆便於課上修改。“畫”就是畫重點、畫層次。讀過之後,如果找不出重點,分不清層次,就是沒讀懂,需要再讀。“寫”就是將自己的體會、看法寫在旁邊。這些體會、看法正確與否,可以在上課時加以驗證。如果有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寫下來,留到課堂上去解決。缺少了這一環節,預習就是不完整的。

在預習時,大腦處在積極思維狀態,在理解新知識的過程中,會有新的心得體會,及時記錄下來,能提高自己的預習效率,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比如,在預習《〈論語〉十則》時,我們可以畫出課文中生命力強的語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預習《歲月,在黃土地上流過》時,可以摘錄“月光濡濕了道路,風景渴望青銅與白石的火焰”、“靜謐的夜更靜謐了,如碧荷上的凝露,也在傾聽”、“歡樂在起舞”、“歡樂打開了所有的門窗”、“歲月闖進了冬的迷宮,雪漫長天”等優美的句子。這種工作做多了,我們的語言材料就會變得十分豐富,在以後的學習中是一大財富。

再如,預習一篇文言文,文中必定有不少陌生文言字詞,先標上正確的拚音,隨後瀏覽一下書上的注解,再朗讀全文。這樣對於文言文的理解大有益處。預習語文課文時,需要分段、歸納段意及中心思想,還要考慮課後習題,使每道習題都有明確的答案。這其中需要動筆的地方是很多的,一本筆記記下來,收獲是很大的。

對故事性強的課文,我們應在預習時做好課堂複述的準備,在課前認真讀、認真思索。特別是對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記》、《口技》等,必須疏通文字,對故事情節作適當地取舍,通過預習基本讀懂課文,能流暢地複述課文。

對許多貼近學生生活的課文,要展開我們的聯想。例如《春》,可以聯想以往學過的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望近卻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又如,《社戲》可以聯想自己的童年生活,《絕唱》可以回憶對聲音的描寫文字,還有,《琵琶行》中對琵琶聲的描寫,《聲音的世界裏》對聲音的描寫,等等。

對於精彩的文章,或立意高遠,或構思奇妙,或描寫細膩,或見解獨到,或抒情真摯,或語言精美。預習時,要能發現文章的美點,並有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把種種理解寫下來,既是對課文的預習。又是一種練筆,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