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對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語言積累、發展思維、淨化心靈、發展健康個性等方麵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十分膚淺,並且把全部負擔轉移到家庭作業上去,由於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沒有時間閱讀科學書報,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都不想自己進入那個惡性循環之中,那麼,隻有一個辦法,就是要拓寬我們自己的知識麵。
在預習的時候,不僅多看書是重要的事情,把課文的知識挖深、吃透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很多同學雖然非常重視課堂的質量,向課堂45分鍾要成績,卻忽略了課前深入的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曲”。如果“奏”不響,必將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我們預習時,要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這樣就經曆了一個自動獲取知識、解決疑難的過程。經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帶著疑問去上課,就會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更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從而做到“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教室之講說”。
學習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預習時可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再現課文內容的能力。如果能用手或大腦把景物畫出來,我們對課文也就理解了。比如預習《春》時,可以畫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預習《濟南的冬天》,畫出“小山雪景”;預習《海濱仲夏夜》,畫出“夏夜圖”等。另外,古詩很多首是可以配畫的,畫和詩可互相補充,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都可以通過預習把它們形象化。對寓言故事類、托物言誌類的文章,預習時可以注意思考其主旨,把握其中心。從教材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課文,確定不同的預習重點。這是非常關鍵的預習方法。
由於我們在預習中逐步養成了深入思考的良好讀書習慣,將會發現很多疑問,這些疑問,通過自己的努力有的可能解決了,有的可能沒有解決或沒有徹底解決。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很自然會產生解決掉它們的迫切願望;這時候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與指點,我們的理解和收獲就很大了。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充分認識到課外書的作用
不要以為孩子看課外書是不務正業的行為,課外書對孩子的有利作用已經漸漸被實踐證明了,一個被困在課本裏難以脫身的孩子,不僅不能如您所願地把課本知識學好,反而會使他變得非常呆板,與學習的要求、社會的需要都脫了節。
2.和孩子一起深入理解課文
孩子對於課文的理解可能不容易深入,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停止了,我們可以引導他們,給他們提供一些向深處挖掘的角度,不讓他們的思考在半途停下來。
3.幫助孩子結合課文觀點搜集材料
如在預習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依法治國時,讓孩子搜集身邊的案例;在預習哲學常識時,讓它們搜集與每課內容有關的古詩詞、成語、諺語、典故和身邊的實例等。一方麵可擴大學生視野,另一方麵可培養學生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和習慣。
4.課前預習,不需要很多的時間
預習時,有的問題可以自己解決,實在不行的話,做上記號,留待課堂上請老師解決。上課時,你將感覺到:自己會的問題“輕車熟路”,加深印象;不會的問題是“柳暗花明”,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