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摒棄壞習慣是成就人生的前提(1)(1 / 3)

——以自我完善的心態麵對學習中的壞習慣

習慣73.糾正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壞習慣

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下,是培養不出中國未來的棟梁之才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現在卻有不少孩子整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對進取缺乏信心。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缺乏一種主動精神。

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11歲喪父,28歲失去聽力,但他卻不消沉、不氣餒,始終頑強地生活和創作。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居裏夫人為了尋找鐳元素,四年之中,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艱辛勞動,但她卻認為這幾年正是她“生活中最快樂的幾年”。當代中國考古專家荊三林,原來是鄭州大學的一位教師,1957年被定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間成了“牛鬼蛇神”,1970年又在“考古就是反革命”的罪名下被打成“現行反革命”,被送到農場勞動改造。可是他充滿自信,充滿力量,不自卑,不氣餒,堅信“明天總比今天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勞教”期間,他每天趕上羊群,到幾十裏外的地方去考察,羊尋羊的草,他尋他的“寶”,放羊成了他的“保護傘”。在這一段歲月裏,他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粉碎“四人幫”後,荊三林回到了科研隊伍,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在兩年中,寫出了《考古學通論》等三部專著,近百萬字,為我國的考古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不少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即使是高中學生,也是這樣。當被問及“為什麼學習”時,不少學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來讀”,也有學生回答是“將來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學生說“我來讀高中是因為我不想就去工作”,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必然缺乏內在的驅動力,而處於被動、消極狀態。另有一部分學生不能說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追求的理想,但他們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個好分數,以求將來進一所好學校,謀得一份好職業。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不能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最主要原因。

小強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驕傲,可是自從上了初中,學習成績卻急轉直下,他的父母非常著急,但是自己的孩子又絕對不是那種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學生。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其實,個中原因也不難發現。小學的時候,孩子大多跟著老師和家長的指揮棒走,隻要聽老師家長的話,一定會是一個好學生了。但是初中和小學不同,初中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但要學會知識,更要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魚”和“漁”的矛盾,使得一向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小強吃到了應試教育的大虧。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很正常,學生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識的指導,心理上不成熟,存在不少弱點,也必然影響學生的主動學習。如當問及學生為什麼不能在課上主動提問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往往有這樣的回答:“怕羞”,“答錯了丟人”,“是書上說的(或是老師講的)不會錯”,“會被人家說好表現自己”等等,這種膽怯和對權威的盲從心理造成學生在學習上不敢提問,不能尋根究底,更不會對權威的觀點提出疑問和發表自己的見解。

正是由於上述主客觀的原因,學生缺乏積極、自覺的態度,不能主動學習,其結果隻能是效率較低,成效不高。於是補課、家教、題海戰術之風盛行,成了提高成績的法寶,屢禁不止。也有家長、教師對學生施加高壓以圖成效,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有的造成學生出走,甚至自殺等悲劇。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呈“爆炸”型的增加,科學文化知識的更新速度相當快。研究表明:科技資料的“老化半衰期”物理為4~6年,化學為2~3年,電腦硬件的更新為1~2年,軟件為半年到1年。由此可知,人的知識老化是相當快的,每個人在一生中,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以進行知識的更新和補充,以適應職業上和工作上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也在迅速發展,國際化趨勢越來越大,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在不斷地變革,競爭日趨激烈,要能適應這樣的社會,誰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時代就形成足夠其一生享用的知識寶庫。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終身學習。在青少年階段,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態度和人格特點,不但有利於這一時期的學習,也學會了如何學習,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與世界的挑戰,搏擊世界潮流,體現未來公民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征,為終身學習、畢生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培養基礎。

以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營造促進孩子主動學習的氛圍

氛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2.對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予以鼓勵

孩子如果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應該鼓勵他們把這個好習慣堅持下去。

3.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