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需要有動力,它既可來自外部的壓力,也可來自內部的驅動力。因此,要使學生主動學習,必須采取有效方法,使學生把學習作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要,從而產生持久的、強大的學習動力。
習慣74.糾正孩子學習拖拉的壞習慣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寶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一切。然而,時間似流水,一去不返回。時鍾滴答,分分秒秒從我們的指縫間逝去,真有點令人心疼、催人奮發!誰能抓緊時間,做時間的主人,誰就能成為強者。
晉代名將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婦孺皆知。說的是祖逖年輕時代,與熱血青年劉琨相互勉勵,爭分奪秒,苦練本領,決心拯救危難祖國的事。一個寒冷的夜晚,北風刺骨,雪花飄然。突然“喔喔”的雞鳴劃破寂靜的夜空。祖逖一推與自己一同下榻的劉琨喊道:“雞都叫了,咱們快抓緊時間舞劍去吧!”時值半夜,古時“半夜雞叫”有不吉之說,可祖逖一邊整裝,一邊對同伴說:“半夜雞叫有啥不好,它是在提醒我們別睡過了頭,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他倆拿起寶劍來到室外,奮力舞動,隻聽寶劍嗖嗖、喘聲籲籲;腳下雪融化,身上汗淋淋。從此,不論嚴寒酷暑、風雪雨霜,兩人一聽雞鳴,立即翻身下床,勤奮練劍。後來,二人都馳騁疆場,為祖國建立了赫赫戰功。如今的學生們,很少有人具有祖逖這種惜時如金的精神,愛磨蹭、愛拖拉的孩子常常可以遇見。
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幼年在“三味書屋”求學時,就在課桌上寫下“早”字,以警示鞭策自己珍惜時間,發奮讀書。後來他寫文章,常常一寫就到天亮,有時實在困了,就泡一杯茶、抽一支煙,又繼續工作,直到他臨死前三天還替人家寫“序言”,臨死前一天,還記日記,實踐了他“節省時間,等於延長了一個人生命”的思想。
大凡有成就者都是惜時的楷模。“不叫一日閑過”、“不輕一寸光陰”,將來才能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歎息。但在學習中,很多學生有愛拖拉磨蹭的壞習慣,既耽誤了自己的時間,有時候又影響了別人。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治學勤奮,著作等身。他之所以能取得過人的成就,與他珍惜光陰、不舍分秒分不開。他特別強調讀書要“著緊用力”,不能因為時間寬裕而悠然自得地放鬆自己,而是要抖擻精神,像去救火治病那樣有緊迫感,像水上撐船那樣一篙不緩地努力往前。到了晚年,朱熹看到自己的滿頭白發,想到很多事情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便深深感到“光陰似箭,歲月如流”,他望著梧桐樹的黃葉在秋風中簌簌落下,更感到人生短暫,來日不多,便慨然寫下一首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
我們不妨算筆時間賬。人生短暫,轉眼就是百年。然而能活到上百歲的又有多少呢?即使上百,按三分之一的睡眠時間算,那麼你最少要睡上三十幾年,必要的飲食消遣也得花去十幾年時間,況且還有老弱幼稚階段。這樣細算之下,真正能用到學習、工作上的時間就少得可憐,這極有限的時間如果我們再抓不住,那就會一事無成。難怪古人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曆史上因為等一天而耽誤事情,甚至釀成大禍的事例還少嗎?1814年6月17日,拿破侖在擊敗普魯士軍隊以後,錯誤地讓軍隊休息一天,6月18日才開始進攻固守在滑鐵盧的英軍,結果給了英軍構築工事的時間,從而導致18日滑鐵盧一戰的慘敗。試想,拿破侖抓住戰機,馬不停蹄地進攻英軍,那麼歐洲的曆史將會重寫,拿破侖統治的法國將更加強大。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短短的幾句話,是先輩千折百曲、曆經磨難的生活體驗的結晶!古人有感於此,於是才有了“頭懸梁,錐刺骨”的勤學佳話。現在我們條件優越,不是更應抓緊今天的分分秒秒嗎?
昨天帶著回憶默默地去了,今天攜著希望悄悄地來臨了,而明天,又閃爍著光輝等待著人們。有一些人仍然沉浸在回憶中,他們依戀昨天;有些人隻迷醉在夢幻中,他們憧憬明天。而他們都忘記了今天。今天是一條紐帶,連著過去和未來,隻有把握今天,才能鞏固昨日的輝煌;隻有把握今天,才能實現明天的夢想。因此最當珍視的是寶貴的今天!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幫助孩子訂計劃
提前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參與計劃,並製定出完成計劃的最後時間。
2.及時了解原因
如果發現孩子對所規定的任務未做,或者磨磨蹭蹭,家長應與孩子溝通,問他們是不願意做還是有困難,並及時解決。
3.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時,給予適當的懲罰
父母可給予適當提醒,但不要去包辦,如果孩子完不成自己同意的任務,可以讓孩子品嚐一下磨蹭的後果。
4.堅決拒絕“過一會兒”的請求
當孩子第一次對你說“過一會兒”時,你要堅決表示自己的態度:“那不行,現在就做,做完後才可以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