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摒棄壞習慣是成就人生的前提(6)(3 / 3)

他就認為考試其實是圍繞著知識體係來出題的。作為檢測和選拔的工具,考試必須體現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因此與其被考試牽著鼻子走,天天猜題押題,還不如把心思花在係統的學習上。押題猜題的風險很大,還很耗費時間,而且得到的知識缺乏係統性和深度,很難存入長時記憶係統,也不容易提取和遷移,更談不上在將來能派上用場。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現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數學係的魯小傑也認為,押題、猜題的做法不可取。他說高考出題確實有一定的規律,但是,誰又能擔保某年就一定會考某道題?真正對應考有幫助的,應是從中摸索具有普遍規律的答題思路和技巧,即形成一種思維,如數學思維、曆史思維、政治思維等,以不變應萬變。

王建華和魯小傑同學說得十分中肯。的確,由於有考試這個中介物,猜題與知識水平就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來猜題,那純粹是賭運氣。所以在沒有打好知識基礎前,猜題的回報率是很低的。把猜題的時間和心思拿來看書,先把書上的東西吃透,真正學到東西,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1999年,教育部為了實施高招考試製度改革方案,決定向社會征集高考綜合能力測試試題,同時征集高考語文、數學、外語等單科能力試題。這樣的集百家之長的思路,讓那些“猜題冠軍”、“猜題能手”們很是撓頭。

2002年國家司法考試試題的命題製也采取了改革措施,第四張試卷設為案例分析和法律文書製作題。這樣可以發揮客觀題和主觀題的各自特長。作為客觀題題型,選擇題的主要優點是評分客觀、準確、迅速,試題容量大,覆蓋麵廣,分值小,可降低考查中偶然性的影響,防止猜題押題的投機行為,從而提高考試的信度和效度。

由以上的事實證明,國家現在已經十分重視考試製度的改革,試題體現了新的特點——新情景、新材料、新問題。即使是老問題,也應從新的角度設問。專家認為,不管多麼複雜的問題,隻要不是第一次遇到,或已經過強化訓練,那就隻能測出“操練”能力,即記憶和熟練能力。相反,即使是較為簡單的問題,隻要是第一次遇到,也是考查理解和應用能力。從根本上講,這些都真正避免死記硬背、猜題押題、臨時突擊的現象。

“應試教育”麵向少數,素質教育要麵向全體,由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猜題押題,使學生處於極端的被動地位,轉向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

我曾經見過這麼兩位老師:一位是年老的,他教了幾十年書;另一位是剛從師範院校畢業的。年老的那位從不在課堂上闡述讀書是為了什麼。偶爾他會說一下:“學習要先學會如何運用思維!”可見他對學習的目的還是明確的——鍛煉思維!而年輕的那位總是傳授著如何應付考試之類的問題。可見現代的教師大都歪曲了教學的意義!

周總理的“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不是一句空話,可是我們卻在學會了寫字看書的同時,也學會了怎樣應試!現在“猜題”的說法很流行,這其實是對教學真正意義的一種侮辱!這就像在考試前發下試卷答案讓我們背那樣無知。

記得金庸先生在一次采訪中說過:“50年後,中國一定會成為全世界第一的國家!”他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如果中國的學生隻會猜題押題對付考試的話,50年的時間確實太過樂觀。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教育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例如麵對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可以說狗熊真笨,見異思遷。也可以說狗熊不滿足現狀,總是有新追求,有新的目標,這種進取精神十分可貴。這些都是孩子思想中的火花,應該好好鼓勵,將其引向真正的學習之中,而不是僅僅為考試而學習。

2.不要在考試時給學生施加壓力

在考試時,學生已經是很緊張了,家長如果再施加壓力,孩子會覺得考試沒有一點意思,隻是一種遊戲,就會逐漸對考試失去信心,采取遊戲的態度應對考試——賭一把的心理,就會導致猜題押題的現象出現。

3.正確地指導孩子寫作文

有許多猜題押題現象的出現都在作文的寫作中,教師怕教作文,學生厭倦作文。原因就是大搞“應試”作文,大量猜題,機械教授方法,人為拔高要求,扼殺了大多數學生固有的一點興趣,致使學生不願作文,畏懼作文。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指導他們學習寫作,寫出真情實感,讓寫作文成為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