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創造,又會遇到各種挫折。著名心理學家陳麗如女士認為: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又受到障礙或幹擾時所表現的情緒狀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生活內容之一。很多事都是成果未成,先嚐苦果,壯誌未酬,險遭失敗。拒絕挫折,就等於拒絕成功。如果在幼年時期受到積極地挫折教育,就會理順挫折的情緒,給自己開拓出可以容納自己奮進的心境,隻有經曆過坎坷磨礪,性情堅忍的人才能擔當大任。
安逸的生活會讓孩子產生隋性,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語重心長地告誡家長們:“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家務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樹立家庭責任感,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有責任為家庭貢獻力量。
朋友小王和我抱怨說自己的兒子在幫她打掃衛生的時候,往往是一邊幹活一邊說:“媽媽,這種事情以後不要讓我做了,我是個要當作家的人,以後,我請個保姆,這些事情就不用自己做了。”
媽媽卻說:“當作家,就需要有生活體驗。如果你連打掃衛生都不願意,不想體驗,你怎麼可能寫出讓讀者認同的作品呢?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今天你不願意體驗打掃衛生,以後你更不願意體驗普通人的生活,這樣,你的思想永遠脫離普通人,寫出來的東西恐怕隻有你自己能看得懂了。”
“媽媽,你說的有道理。”孩子若有所思。
“媽媽不是隨口說說的,你可以去看看偉大作家的成長環境,他們都是從小就堅定自己的夢想,然後努力工作和學習,從生活中獲取真諦,靈感才會源源不斷。孩子,媽媽希望你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夢想需要一步一步去做才能實現,不是可以等來的。”
現在很多父母越來越像是孩子的保姆了。在生活上,他們對子女嗬護備至,體貼入微,溺愛有加。孩子可以為所欲為的享受,可以毫無顧忌的花錢,可以沒有節製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驕縱跋扈,根本不管他人的感受,聽不進大人的話,就知道餓了有飯吃,冷了有衣穿,困了有人哄睡覺,累了也可以看電視,活像一個小少爺。這樣嬌慣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上了大學還要把髒衣服寄回家來讓媽媽洗。
孩子每天都在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包括學習實踐生活。孩童時代,孩子們的好奇心旺盛,每天總有新的發現和感受。經常是今天忽然能做昨天不能做的事情了,明天也會做到今天不能做到的事情。孩子們就是在這樣重複的發現和感覺中漸漸成大。於是在每天的生活中,讓孩子打掃衛生、洗洗衣服、做做飯、或整理飯桌都會給孩子帶來學習以外的收獲。同時這也將對孩子的將來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引導孩子嚐試做家務勞動不在於孩子幹活的輕重多少,而在於孩子的參與過程。孩子在做家務活的過程中,不僅可掌握一些簡單的家務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有利於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孩子所幹的事情,在成人眼裏雖是些微不足道的簡單家務勞動,如擦擦桌子、整理報紙、參與家庭購物、拖地等等,但對孩子來說卻意義重大。
把孩子當成大人,會使他們感到高興。而將家務變成一種有責任的遊戲,就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大人。不妨對孩子這樣說:“從今以後,你要負責家裏倒垃圾(收衣服或者給花澆水等)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到自己有一種責任,必須努力做好。
4.故家務能溝通家長和孩子間的感情
讓孩子做家務能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當孩子為父親拿了一份報紙或一雙鞋子,父親一定會對此十分開心,覺得孩子變得懂事了,父親的感激之心會很容易地傳達給孩子,孩子也會在父親的讚美聲中感受喻悅。
有不少教育家認為,孩子們在被寵愛時,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被愛,倒是自己在付出愛、而對方對這種愛做出回應時,孩子們很明確地認識到自己在被愛。所以,讓孩子適量地做一些家務,有助於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並很好地溝通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鄰居家的孩子小偉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有意識讓他參與家務勞動,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讓他自己洗小手帕、洗碗筷、拖地等,由於常能得到大人的表揚,小偉幹活時更來勁了絲毫也不馬虎。長大一點時,家裏買早點、打醬油、扔垃圾成了他的專利。8歲時,小偉就能做飯、炒菜、獨自坐長途車去外婆家。當然,他的父母會不時地提醒和指導他,並常誇他說:“我家的孩子最能幹。”今年暑假,偉偉可謂是大顯身手,做了一回十足的家庭小主人。每天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基本上家務活都讓小偉承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