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4)(2 / 3)

2.美國家長特別是華裔家長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比如,有的小孩喜歡吃冰激淩,如果買一杯需要50美分的話,家長就告訴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隻能給你25美分,等到明天再給你25美分,你才能買來吃。”隻是對孩子儲蓄觀念的萌發,有的小孩可能就會在第二天忘記買冰激淩的事,而會把錢存起來。

3.家長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有些消費讓孩子用自己的積蓄去開支,比如,孩子想買網球拍、自行車或想去旅遊,知道他用自己全部或一部分的積蓄。這樣,孩子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愉快和興奮,而且也培養孩子學會有計劃的管理金錢的能力。

4.教孩子樂於分享,體驗捐獻和助人的喜悅。美國的慈善事業很發達,~mtMl~普遍,這些社會大環境都讓孩子從小就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和分享。

5.學會精打細算,不亂花錢,不浪費錢財。一般情況下,家庭協助孩子擬定一個消費計劃並正確執行。孩子一時要用錢而借了別人的錢時,家長一定會催促孩子及時給他人還錢,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6.教會孩子學會通過正當手段去獲得收入。美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小孩自己用不著的玩具等也可以擺在家門口出手,以獲得一點收入,但幫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並非都給錢,報酬是為了培養理財觀念。

7.用金錢作為獎賞來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比如,有個家長,她的兩個兒子總是相互批評指責,家長就決定給每個美元的硬幣,放入錢罐子裏。如果誰給對方批評指責,就在誰的錢罐子裏取出25美分。如果一個月後,誰的罐子裏的錢,就歸誰所有。這使得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解決了,彼此變得友好親熱,這樣從一個角度告訴孩子,獎勵他人的良好行為也是一種理財方式,讓他人和自己分享。

8.用自己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影響孩子。許多時候父母不必說什麼就可以把花錢的決定、次序、信念及習慣等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孩子,所以家長處處都以身作則。

媽媽想要培養孩子的全麵的理財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人手:

方法一:金錢隻是與貪婪和滿足聯係在一起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金錢是一種使自己和別人生活的更加美好的工具。

一位猶太商人這樣述說她對小孩灌輸的金錢教育:“我給麗莎姐弟的零用錢不是每天都有,是依他們做事的程度和多寡而定的。例如,我們和他們事先約好,早晨起床後剪院子裏的草給10元,去買一份早點給2元等。

我對他們從來不分年齡大小,一律采取同工同酬製度。”猶太人認為,金錢並非頭籌,更不會玷汙孩子的心靈,相反,讓孩子很早的接觸金錢對其財商的培養是很有益處的。

方法二:要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的好習慣。首先,要在生活細節上養成節約的習慣。比如按時關燈,愛惜糧食,節約用水等等;其次在使用學習用品上要節約,不要因為刺耳錯一兩個字就撕掉一大張紙,不要老是碰斷鉛筆芯。

方法三:父母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道理使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是辛勤勞動得來的。父母要供他衣食住行所需的費用都是辛苦掙來的。要讓孩子知道家庭的經濟能力,這樣他們就會自覺抹掉不必獸的消費。

社會賦予男孩的責任是有所擔當。作為父母,有必要從小培養男孩的獨立性。男孩隻有獨立,長大之後才能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裏的獨立性包括人格獨立、思想獨立、行為獨立、經濟獨立等方麵。為了讓男孩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品格,父母需要培養男孩生活自主能力和對未來的規劃能力。

我的同事李姐總是在我麵前抱怨,小時候太嬌慣寶貝兒子了,現在孩子都快四歲了,還要大人們幫著穿衣服,吃飯的時候也必須有人喂,否則就不吃,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還不能夠自己穿衣服,而和他同齡的小朋友這些事都能夠做得很好。有人告訴李姐說,這些事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了,父母不可能一輩子在他身邊,讓他早點學會穿衣服,自己吃飯,這樣多好啊。李姐卻說,我愛我的兒子,為了他,我什麼都願意做,隻要他快樂就好。

這是多麼盲目,自私的愛啊!母親為了自己照顧兒子的願望得到滿足,為了精神上有所寄托,卻忽略了兒子本身成長發展的需要。

如果這位母親還是一如既往的,不斷的替孩子做事情,那麼孩子大一點後,發現自己這也不會做,那不會做,而別的小朋友都比他強,他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信心大受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