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的兒子欣欣是個調皮的孩子。每次看到媽媽在廚房忙碌,欣欣就跟過去,好奇地看著媽媽。媽媽總是說:“去,你別在廚房給媽媽添亂。這裏不是小孩子玩的地方。”每次欣欣聽到媽媽這樣說,都很失望。
有一天,爸爸又聽到媽媽攆欣欣出去,就說:“讓欣欣在門口看著吧!那裏不妨礙你,也不會有危險的。”欣欣顯然特別高興。後來爸爸又告訴媽媽:“可以讓他適當的做一點事情,比如幫你把小板凳搬出去一類的活兒。”有了爸爸媽媽的鼓勵,欣欣的動手能力特別強,很多事情都能完成得很出色。
簡單的訓斥和包辦都是錯誤的教育,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扼殺了孩子的主動精神,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扼殺在萌芽狀態。隻有適當的鼓勵和支持,才能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信心和能力。
在孩子年紀小、自理能力不強時,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要從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的細節開始,從一點一滴地教他們做起,對他們提出簡單明確的要求。例如從讀書、寫字坐的姿勢,獨立完成作業以及日常生活的整理床鋪、打掃臥室、到洗手帕、紅領巾和小衣物等,凡是他們自己能動手做的事,都盡量指導他們去做,家長不要代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提高對他們的要求。在生活上,讓他們參加適當的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性勞動。在學習上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按時、自覺、獨立地完成家庭作業。在行為上培養他們守紀律有禮貌、尊老愛幼等文明行為。
同時,要教育他們做事要講究效率,注意質量,不要養成拖拖拉拉,雜亂無章的壞習慣。
表哥的兒子是個自立自強的孩子,在生活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讓父母操心;學習上,他勤奮好學,每天自覺、獨立地完成作業,並預習第二天的上課內容。這是因為媽媽從小就注意培養他的獨立性,不讓他養成依賴的習慣。
剛開始上小學時,勤勤不能很快適應學校生活,學習上出現了困境,媽媽就每天輔導他的學習,檢查他的作業,養成了他的依賴心理。而每次考試,也總是錯漏百出,卷麵糟糕。後來媽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調動勤勤的積極性,讓他養成了自覺、主動地學習的好習慣。
每個男孩都是有主見的孩子,但是在很多條件下,他們不願意表達甚至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有的孩子,敢於在父母麵前及親近的人麵前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卻不敢在教室,在老師和同學的麵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通常來說,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因為害怕說錯。
聽父母話的孩子讓人安心,因為這樣,在小的時候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危險和麻煩。但是,過於聽話,在孩子獨自麵對世界的時候,就會迷失自己,因為找不到那個權威的發話人,他不知道該聽誰的。
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男孩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錯的,也要勇敢地說出來。
1.尊重孩子的決定
同事小陳的兒子從小就對文藝很感興趣,自從帶兒子去看了會芭蕾舞《天鵝湖》後,就迷上了芭蕾舞,兒子執意要學芭蕾。小陳想:舞蹈一般是女孩子學的,何況還是芭蕾舞,男孩子學跳芭蕾舞,怕是越來越像女孩了,很不理解他。於是一再推辭說:“你學學跆拳道、擊劍也不錯啊,為什麼要學芭蕾,媽媽不喜歡。”
兒子不想放棄,他又去找爸爸遊說,還希望馬上學。爸爸隻好來做媽媽的工作,媽媽沒有辦法,隻好讓他去了。媽媽想:他也就是圖個新鮮,一兩個月後,肯定會厭倦的。媽媽不太留心他學舞,每天隻是按時接送他去參加培訓。
自從學上芭蕾後,兒子就一直沒有放棄。他的舞技越來越好,在13歲那年,有一個國外芭蕾舞樂團來學校招人,他憑著自己的實力,被選中了。媽媽沒想到,兒子會這麼堅持,還最終被國際芭蕾舞團垂青。
男孩有自己的想法、敢想敢做,是一種可貴的品質。這說明男孩有個性,是一個人格健全、有主見、有想法的男子漢。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要多一些引導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不要用要求、命令束縛了男孩的個性。讓男孩固執一回,做個有原則的男子漢。
2.表揚男孩少用“真聽話”“你真棒”
我姐姐總是在我麵前誇讚兒子曉亮“乖,很聽話”,可是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有驕傲的情緒表現出來,而且什麼事都依賴媽媽,自己一點主意也沒有。曉亮習慣了事事順著媽媽的意思去做,而且每次都能得到媽媽的表揚,可是當曉亮問媽媽:“媽媽,今天我穿哪件衣服上學?”媽媽說:“你自己拿主意吧,想穿哪件就穿哪件。”這時候曉亮就表現的無所適從。他自己完全沒有主意,平時都是媽媽替他安排的。後來,媽媽不再誇孩子聽話了,而是用其他的更具體的評價。當孩子吃完零食,自己收拾垃圾時,媽媽就表揚他:“對!吃完東西就收拾幹淨,這樣既整潔又衛生。”慢慢的,孩子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而不是等著媽媽來吩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