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兒童文學家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這些都應該從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做起。”有些父母總對孩子說:“你怎麼能這樣做?或者這太危險了,你可不要玩!”“這種危險性很大的活動還是別參加了,在家看看動畫片吧。”
其實,孩子在進行探索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僅得到了他探索的樂趣,其思維能力,創造力也得到了發展。
品嚐打工的滋味
在國外的很多家庭,很小的孩子就早早地出去打工,不是因為家裏需要他賺錢,而是父母覺得要從小鍛煉他的生存意誌,多給他接觸社會的機會,讓孩子明白生活的意義。
在美國的富裕家庭裏,孩子一到法定年齡(13歲左右)家長就迫不及待地給他找工作,比如,餐館裏的跑堂、超市的收銀員、賣報紙的報童等等,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自己掙去。”
一個日本小男孩的家境很好,可是父母給的零用錢卻很少,因為父母總是告訴他,賺錢要靠自己付出勞動,因為現在不能幹什麼活,所以零花錢自然就少。有一天媽媽對他說:“兒子,你不是想有更多的零用錢嘛?
你可以試試這個辦法。”
“什麼辦法?”小男孩急切地問。
“我們這裏的垃圾箱有很多的飲料瓶,你可以撿來賣啊。”
“嗯,媽媽,這個主意不錯。”
從此以後,小男孩就趁著空閑的時間去揀飲料瓶,有時還到鄰居家上門收購。
後來,鄰居幹脆把用完的飲料瓶直接送到他家。
靠著買飲料瓶子,小男孩已經掙了一小筆錢。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是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在校外打工掙錢,或者是做義工,體驗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單獨旅行,讓男孩更獨立
父母總會為孩子的各種行為擔心,擔心他們的健康,擔心他們的安全,所以從來不讓他們離開自己的身邊。如果他們總是這樣,孩子永遠不知道外麵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將來可能會麵臨更大的危險,所以從小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外麵的世界,並告知外麵世界可能存在的危險,讓孩子做好應對的心理準備。
廣東電視台曾經舉辦了好幾屆《生存大挑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來自上海、北京、新疆、新加坡等地的12名中學生參加比賽,要在100多天的時間內經受“孤島求生”、“黃河溯源”和“逐鹿新西蘭”三種截然不同的生存體驗,體會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
在“孤島求生”中,12名中學生開赴到了人跡罕至的西太平洋塞班島和天寧島,在沒水、沒電、沒有現成食物的洪荒中開始了艱辛的求生曆程。在30多天的挑戰期限中,“赤手空拳”的學生們刀耕火種、積水成飲和大自然做頑強鬥爭,堅強的維持著脆弱的生命。
在“逐鹿新西蘭”中,最後4名挑戰者憑著機智與勇敢闖蕩異域。4名學生抽簽分成兩隊,分別憑借一部全球定位儀,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了指定的目的地。
體驗自然的澎湃氣勢,體會競爭的驚心動魄,生存挑戰帶給孩子們一個自然與文化交相輝映、競爭與人性相互撞擊的另一個世界。
所以,不要讓孩子整天局限在學習的圈子中,也讓他們找一個機會去跋山涉水、結伴野營,然後漸漸地走向挑戰自我極限的旅程。在一次次跨越原先認知的極限中,孩子能夠發現自己蘊藏的許多潛能。
一個十四五歲的男孩來到一個路口,似乎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他前進。當他正要邁步,他的母親攔住他:“孩子,那條路走不得!”
孩子說:“我不信。”
母親說:“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
走,要問過來人。”
孩子說:“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
母親說:“我不希望你走彎路。”
怎麼不相信?要知路好不好
我為什麼就不能?”
孩子說:“我不怕,我自己選擇的,我要走!”
母親看著孩子,歎了一口說:“你這孩子太倔強了,那條路很難走,你一路上要多加小心!”
孩子雄心勃勃的上路了。走在路上,孩子發現媽媽沒有騙他,那條路確實難走。雖然碰了壁,摔了跟頭,有時候的確想停下來,但孩子選擇了咬牙堅持。終於,他走過來了。
父母的經驗不是沒有用,而是很多人不會采用,特別是孩子,很多事情是需要他們自己去探索的,不管前路如何,不去試試總是不甘心的,父母要鼓勵孩子的探險精神,但是對於有一定危險陛的活動,父母也應該告知孩子,讓孩子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