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7)(1 / 3)

4.創造條件,讓孩子親身實踐並嚐試成功後的喜悅。要給孩子多講故事,多以英雄人物或範例鼓勵孩子,並創設良好環境,提供鍛煉的機會,在平凡的小事上開拓孩子的進取意識和創造力,提醒並指導孩子克服困難的具體方法,幫助其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使之體驗達到目的後的快樂。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孩子們需要理解他們周圍世界的規則,他們需要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他們和別人怎麼相處;他們能夠把一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如果他們做過了頭,會發生什麼;他們需要用一些方法來衡量自己不斷增長的技巧和能力,規則在孩子學習到發現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父母一心想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沒有安全感。

前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複認為:失敗的父母才會把懲罰當成手段,他主張:最好的方式是規矩越少越好。

李開複有一位開明又嚴格的母親,五歲時,表現優異的他,就有權利選擇自己要繼續念幼兒園還是升小學;雖然頑皮,但母親從未因此而處罰他。隻有一次,他向長輩們誇口自己總是考滿分,“連九十九分都沒有看過”時,母親以家法狠打了他一頓,要他“戒驕”。

三十歲那年,李開複升格做了父親,對兩個孩子的教養,他說,不是要教出“乖巧”的孩子,而是要教出“積極”的孩子,所以“規矩要越少越好”不要因處罰孩子讓孩子失去自律性,而變成他律性的小孩。

李開複在接受某雜誌訪問時說:“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因此,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我對“規矩”有四個定義:

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要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要盲目的服從。

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好的懲罰。

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孩子規矩背後的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裏深深記住。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麵小孩就無法學習自律;另一方麵,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餘地,如果你定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反叛性的想去做什麼。因此,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信號要明確。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粗野和粗俗的行為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顯見的,指行為和語言上的粗野;另一個是隱形的,指對他人心理上的控製和壓製。

火車上,一個四歲的孩子在臥鋪席上爬上爬下,幾次攀爬後,他的媽媽開始製止他:“聽話,下來!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這句話並沒能阻止孩子。對攀爬的需求使他忽略了母親要拋棄他的威脅,他仍然開心地探索著。就在這個時候,走過來一個乘警,媽媽趕緊說:“看,再不下來,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孩子立刻緊張地坐在了鋪位上,放棄了攀爬。

這個年齡的孩子一定會有這樣的攀爬,這是他心智成長的一個需求。

在火車上攀爬,一般情況下,隻要別人同意,孩子是可以這樣活動的。但是,孩子的攀爬行為可能會給父母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很多父母不容許孩子攀爬,並不是因為孩子打擾了別人,而是他們不願意讓孩子發生危險。

很多家長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但是在別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粗野的行為,會打擾他人的正常休息,而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在學校裏,一位父親既無奈又驕傲的跟老師說:

有一次他嚴厲而粗暴的指責他的孩子,孩子等他發完火,對他說:

“爸爸,你能不能注意一下你的壞脾氣?你的壞脾氣解決問題了嗎?”然後孩子繼續說:“能不能換一種方式?”這個孩子,遵守了這樣一條規則,粗野的行為不能有,在實行了這個規則的幼兒園生活中,孩子顯然感受到了至少兩個方麵的內容:

其一:規則使他超脫了對父親的恐懼,跳到局外來觀察父親。

其二:孩子在自己的生活經曆中發現了更多、更好的溝通模式,這種模式一定為他以後的發展打開了通道。

這些,是他受用終生的。

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很多人都遵守著道德規範,所以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這樣就能生活在不超底線的自由狀態中,讓孩子的童年在和諧的氛圍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