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9)(1 / 3)

“媽媽以前和你說過,好孩子不怕做錯事,勇於承認錯誤就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了,所以還是好孩子,你說是嗎?”

媽媽這樣一說,楠楠就和媽媽說了手套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弄丟了,因為是媽媽新給買的,所以不敢說實話。後來,楠楠向媽媽承認錯誤並道歉,保證以後再也不說謊了。

如果在平時生活學習中,一旦發現孩子有說謊的表現,要有耐心引導孩子自己承認錯誤,最主要的是,如果孩子主動承認了錯誤,就不要再過分地責罵孩子,而是首先要表揚孩子:敢於承認錯誤也是好孩子,犯了錯誤並不可怕,關鍵要誠實,發現錯誤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從小未受過恐嚇的孩子必定誠實,這不是由於道德約束的緣故,而是因為他想不到別的做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預料到並允許孩子出現退步,要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而不是隱瞞錯誤。孩子難免犯錯誤,但是勇於承認錯誤,卻是非常可貴的。

鼓勵孩子說真話,是每個父母都應該認真去做的,同時父母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管教方式,如孩子稍有過失就被嚴厲處罰,孩子往往會為了逃避處罰而去說謊。所以,父母應該容許孩子犯錯誤、容許孩子改正錯誤。

由,讓自主權由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製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隻能玩兩個小時。

我們到底有多少規矩,其實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規矩,可能不會超過三四件事。比如說,他們出門的話,我們會定一個時間,希望他們能夠準時回來;在網絡上不能與陌生人聊天;還有重視禮貌,見到長輩尤其要站起來。還有就是負責任,自己的房間要收拾幹淨,吃晚飯要把碗拿到廚房。這些可能是我們會去要求的。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他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他是抱著僥幸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隻要不被捉到就可以,也許他說,你定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不管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沒被捉到,對他都是負麵打擊。

不過多地限製孩子的自由,不給孩子立下太多的規矩,讓孩子在自由的天空下翱翔。

以成績取人,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老師,有的學生本來在其他方麵很有特長,但是因為學習成績低,所以被任課老師視為“差生”。為了成績,學生的心理、身體都被放在了次要地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才是重要的,為了成績而讀書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許多家長把孩子的考試成績、能否當三好學生看得非常重要。因為如果連續幾年獲此榮譽,就有可能在殘酷的高考競爭中加分,甚至能保送重點大學。但是在美國,大學的錄取根本沒有保送、加分一說。學生所獲得的各種榮譽,有助於提高他的競爭力,但不會因此而多加幾分。然而,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分數就意味著一切。分數高就意味著以後可以考上好的大學,意味著以後的前途一片光明,而分數低,或者總是考倒數第一,就認為這個孩子將來沒有出息,前途一片黯淡。於是,分數就成就父母衡量孩子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如果分數考得不高無論其他方麵多麼優秀,也會被父母認為是不好好學習,認為是沒出息。

我一個同事的兒子明明,平時表現得很聰明,可是一到考試的時候就緊張,成績總是在60分上下徘徊,同事很著急:照這樣下去,我看連普通的高中也考不上。可是,同事並不知道,她說這句話的時候,給了孩子多大的壓力,她不知道當考試卷發到麵前時,明明大咽了一口口水。讓自己平靜了幾秒鍾後,才敢把試卷翻開看。啊1 68分,真的死定了,全班最低啊。回家怎麼跟爸媽講呢?一路上,明明的腦子快速轉動,就是想不出對策。那天雖說萬裏晴空,豔陽高照,可明明的心理卻是一片陰雲密布,有種暴風雨就要來臨的感覺。

果然不出明明所料媽媽在看到他分數的瞬間,剛剛還緩和的神情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而爸爸看到媽媽陰沉的臉,過來瞄了一眼試卷上的分數就解下皮帶對明明抽起來。吃飯時,爸媽嚴厲的目光一直盯著明明的臉,緊張的空氣像是凝結了似的,嚇得明明都不敢吃飯。不知道接下來父母會對自己怎樣。

時間長了,明明對考試產生了恐懼心理,一到考試的時候就特別緊張,越是緊張,就越影響了考試成績,明明也不想這樣的。

其實,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一味的要求孩子成績好,而不注重素質教育的提高,那麼,即使將來他考了100分,考上了重點大學,也會是一個“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