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11)(1 / 2)

胸中充滿幻想的他下課後帶著報告去找老師,問:“老師,為什麼給我不及格?”.

老師回答道:“你年紀那麼小,不要老做白日夢。你沒有錢,沒有家庭背景,什麼都沒有,蓋座農場可是個花錢的大工程,你要花錢買地、花錢買純種馬、花錢照顧它們,你別太好高騖遠了。”老師接著說:“你如果肯重寫一個不太離譜的誌願,我會給你重新打分的?”

男孩回家後反複思量,然後征詢父親的意見,父親隻是告訴他:“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你必須拿定主意。”

再三考慮以後,他決定原稿交回,一個字都不改,他告訴老師:“即使拿個大紅‘F’,我也不願意放棄夢想。”

後來這位男孩真的完完整整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那位老師還曾經帶著自己的學生來到農場露營,離開之前對這位已經長大的學生說:“初中的時候,我曾經給你潑過冷水,這些年來,我也對不少學生說過這樣的話,幸虧你有這種毅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父母或者老師對孩子夢想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發展方向,無論如何,都要珍視孩子的夢想。誘發孩子的求知欲,就是讓孩子不斷有夢想,並在夢想的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

學習的興趣是從孩子喜愛開始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尊重孩子最初的熱情,父母不要一味的強迫,要根據孩子的興趣來幫孩子找到發展的方向。

表姐家六歲的男孩,每次背書他都背不下來,但卻對下圍棋有一種特別的愛好。他甚至可以不看棋盤同時和兩個人下兩盤棋,而且會大獲全勝。

對於這兩盤棋的每一步他都記得很清楚,並能在棋局結束後把兩盤棋恢複起來重新走一遍。他雖然背書很慢,可是背起棋譜,圍棋定式,似乎有過目不忘的本事,甚至在放學的路上見到別人下棋,也能在旁邊站上半天。

可是,這個孩子的成績卻老是提不上去,表姐就給他報了幾個補習班,並且規定必須每天幾點回家做作業。一旦發現孩子看別人下圍棋或者和小夥伴下圍棋,表姐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訓斥一頓,然後就開始嘮叨個沒完。

一次又一次,這個有圍棋天賦的孩子再也不敢看別人下棋,也不敢同別人下棋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看書,可是成績依然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長進。

大多數的家長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學習好,總要幫孩子排滿輔導課程及才藝學習,而這一切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

父母都忘了,隻有主動、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的專注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專注力可謂是學習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被家長脅迫去上各種課程,不但對孩子沒有一點幫助,還可能使孩子因為心情不愉快而影響日後的學習。

一般傳統的學習方式,能讓大多數孩子習慣、接受,而他們卻無法從學習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因此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允許依照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大大小小的考試充斥了孩子的生活。本來,這些考試隻不過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一小部分,是檢測孩子學習成果的一種途徑。但卻在父母的過度重視下成為決定孩子未來的工具,決定孩子人生的手段。就是因為考試被父母所賦予了這種“使命”以及考試所代表的某種意義,讓孩子對考試充滿了厭惡,在麵對考試時卻又會焦慮不安。

在家庭生活中,不乏聽到這樣的對話:一家人正在吃飯,媽媽好像忽然想起了什麼似的,對正吃得起勁的孩子說:“你們最近考試了吧?”

聽到媽媽的問話,孩子咬著夾菜的筷子,說了聲:“考了。”聽到孩子的回答,媽媽緊接著又問:“你考得怎麼樣?”這個時候,孩子或者停下動作,低下頭,悶悶地說:“考的不是很好。”或者說:“成績還沒有下來。”更有些孩子,任憑父母怎麼問,就是不說話。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繼續問:“為什麼沒考好?”或是“難道你心裏沒有譜嗎?自己考得怎麼樣都不知道?”抑或是看到孩子不說話,就直接認為孩子沒有考好,對孩子進行一頓嚴厲的教訓。其實,不管是哪種方法,對來自來說都是一種傷害,讓孩子更加害怕麵對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