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發揮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在溫暖而充滿愛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問題,鼓勵和讚美孩子的優良表現,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還能激發其創意而使其變得更聰明。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諷刺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愧疚;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讚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賞;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讚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有愛中成長的孩子學會關愛。可以說孩子成長與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孩子小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在父母身邊度過的,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相當重要。
尤其是女孩,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敏感。如果家庭環境和諧溫馨,父母家人相信相愛,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女孩樂觀開朗,長大後也希望自己的家庭是這樣的;如果父母整天為一些瑣事爭吵,或者是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平衡,不僅是想逃避家庭,甚至對今後的婚姻都有影響。所以,父母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請給他們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年輕的父母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信、自強、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那麼,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美國學者在調查基礎上的總結了10條有利於兒童成長的家庭條件: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對每一個孩子要一視同仁。
3.不能對孩子失信和撒謊,說話要算數。
4.父母之間要謙讓,不要互相責難。
5.父母對孩子要關心,關係要親密。
6.孩子的小朋友來做客時要真心歡迎。
7.對孩子不要忽冷忽熱,不要發脾氣。
8.家裏要尊老愛幼,重大事項決定前要征求大家的意見,要有家庭民主。
9.家裏要搞文體活動,星期天至少要有半天娛樂時間。
10.父母的缺點孩子也可以批評。
實際上,把上述10條歸納做一條,就是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和諧、充滿民主和愛的家庭環境。
尊重孩子的人格,給孩子自主權
家長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時,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屬品,而應該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與孩子交談、探討問題時,應該持平等認真的態度,要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語言要平和,親切,不要粗暴的訓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錯事的情況下,也要曉之以理,循循善誘,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願,給予孩子個人自主權,要讓孩子積極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在傾聽孩子的意見後,對孩子的正確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還應經常和孩子討論問題,誰講得有道理,就聽誰的,以理服人。
鄰居家的女兒玲玲今年12歲,媽媽卻還是把她看成是個什麼都要父母管的小孩子,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顧玲玲喜歡不喜歡,媽媽總是把一切安排的好好地。玲玲有時也不同意媽媽的做法。但媽媽卻說:
“小孩子懂什麼,媽媽都是為你好。”
媽媽給玲玲買了很多衣服,並且多數是玲玲不喜歡的顏色。玲玲向媽媽提出建議,媽媽去說:“你不懂,買什麼衣服你就穿什麼衣服吧。”玲玲感到很委屈。
玲玲說:“我知道媽媽很愛我,可是我很快就要小學畢業了。媽媽還不讓我處理自己的事。我自己的事自己也無權做主,就連要買什麼樣的衣服這樣的小事,也要媽媽做主。在這個家裏,怎麼老沒有人尊重我的意見!”
也許在父母看來,今天的孩子已經足夠幸福了,他們吃穿不愁,父母對他們關懷備至,唯恐委屈了他們,可以說從物質到精神應有盡有。但是父母忽略了一個重點,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也需要表達,可是又有誰能夠真正傾聽呢?
良好的家庭教養對於女孩來說是一種奪目的吸引。它勝過華美的服飾、昂貴的飾品、健康的形象、得體的舉止、恰當的談吐,都將吸引無數的目光和讚歎。每個家長都希望女兒成為萬眾矚目、有著優雅氣質的“公主”,對於女孩來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在父母的家庭教育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