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品格。樂觀的性格有助於增強孩子克服困難自信心,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媽媽要多為孩子營造樂觀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塑造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品格。
孩子出生後,和媽媽的接觸時間最長,所以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樂觀的媽媽培養出樂觀的孩子;整天唉聲怨氣,怨天尤人的媽媽,孩子的心理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為了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媽媽就和孩子一起努力吧。
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首先要做樂觀的人。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媽媽如何處理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
我的朋友海藍是名國家公務員,每天的工作繁忙而瑣碎,回到家總和丈夫抱怨:“我們辦公室的小王太懶了,每天都找借口把工作交給別人去做。”
“我們主任太偏心了,有什麼好事隻告訴小李,肯定是和小李的關係不一般。”
夫妻倆的談話讓女兒小雨聽見了,小雨似乎還對媽媽的辦公室很感興趣。
這時候,小雨的爸爸也隨聲附和:“我們單位的小張也是這樣,沒事就給領導獻殷勤,端茶倒水的,看到那樣子就惡心……”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小雨從小就開始評論別人了:“老師喜歡漂亮的小朋友,不喜歡我。老師偏心。”
一天,小雨把媽媽買回來的禮盒打開了,吃了幾塊裏麵的糕點。媽媽回來一看,小雨吃得正香呢,氣的一把拉住小雨“誰讓你吃了,這是買來送領導的,全讓你破壞了。”小雨哭了起來,說:“你和爸爸天天回家議論別人,難道你不怕別人也回家議論你嗎?”媽媽一聽,覺得不太對,這些事孩子都知道。於是媽媽開始反省自己,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麵說這些,給孩子帶來的壞影響。
從那以後,媽媽在家裏,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說錯什麼話對孩子造成壞影響,而是報以微笑,她要在孩子麵前做一個樂觀開朗的好媽媽。
孩子的個性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在父母的影響下一點一點地培養起來的,父母用悲觀的態度看待生活,那孩子肯定不會看到生活中陽光的一麵。如果父母總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那再大的困難在樂觀的孩子麵前也會顯得微不足道。
樂觀是成功的催化劑。樂觀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即使遭遇挫折,他還是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他們會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跟挫折做鬥爭,直到把挫折打敗。因此,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
我的一個朋友,在教育孩子方麵還是很有自己的方法的,一次朋友和我說兒子小星剛從學校回來就悶悶不樂地進到自己的房間,並把房間的門關上。媽媽感覺他不對勁,便在吃晚飯時問小星:
“小星,今天學校有什麼高興的事呀?”
“沒有高興事,但是有傷心事。”小星不高興地回答。
“為什麼呀?什麼傷心事,能告訴媽媽嗎?”媽媽問道。
“今天老師讓同學們選一個人當班長,同學們大多數都選了高越,隻有少數的幾個人選了我!”小星傷心地說。
“大多數同學選高越做班長,說明高越身上優點比你多。你要向他學習,然後比他更積極地表現,說不定下學期,同學們都選你了!”媽媽引導小星。
“可是,我現在就想當班長!”小星有些著急了。
“現在你在同學們中間沒有太大的威信,就算你當了班長,同學們也不會服你的。如果你用這段時間好好表現自己,下學期不要說班長,而且還會被評為三好學生呢,你說是不是?”媽媽問道。
“嗯,好像是。”小星同意了媽媽的看法,開始高興地吃起飯來。
媽媽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隻要孩子願意與媽媽溝通,媽媽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很快就會消失,孩子也會恢複快樂。當然,媽媽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積極樂觀的態度,遇到事情不是幹著急,束手無策,而是有條有理的去分析,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你問他為什麼這麼樂觀呢,我想他會說:“因為我有一個樂觀的媽媽。”
我認識的一位小朋友,在一次聊天的過程中對我說,“有一次,他的語文考了70多分,是有史以來考得最低的一次。他急壞了,心想:這下完了,這麼低的分數,要是被媽媽看見了……”最終,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回家了,把考試的情況告訴了媽媽,出乎意料的是媽媽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一起和他找錯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