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做自我批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多反省一下,想想自己有沒有亂發家長的威風?有沒有不問原因就指責孩子?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有沒有用惡毒的語言刺激孩子,說一些“你真笨呀!”“你聽不懂別人的話嗎?”“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討厭呀!”之類的話,是不是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很差。如果有,及時改正。隻有這樣我們才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客觀起來。
教育行為是有痕跡的,錯誤的教育仿佛一道傷疤永遠留在孩子心中。
家長一旦犯錯,留給孩子的恐怕是抹不掉的傷痛,所以,多做自我批評,是預防在孩子留下錯誤的教育痕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適時向孩子道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違背了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如果虛心地向孩子認錯,並落實到行動上,不但不會影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還能使孩子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和愛慕,也會是孩子感受到家長知錯就改的良好品行。
大人有時會錯怪孩子,這時孩子心理會很壓抑,如果家長能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我錯怪你了!”孩子就會原諒家長,這有助於家長和孩子建立一種坦誠相見的朋友式關係。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脾氣很大,動不動就打罵、斥責孩子。有一天,她出門忘了關窗戶一回來,兒子就說:“你怎麼不知道把窗戶關上呢?這麼大的風,刮進來多少沙土呀!沒心沒肺!”聽兒子一說,我那朋友愣住了,這完全是自己說話的口氣嘛!朋友什麼話也沒說,從那以後,她嚴格控製著自己不對孩子發脾氣。控製不住,就針對自己的態度及時像孩子道歉。
教育孩子,平等是基礎,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孩子才願意與家長溝通。作家長的,不妨請孩子做監督者隨時監督家長會不會發脾氣。家長可不要小看這小小的民主行為用不了多長時間,家長就能發現孩子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好責任心也大大增強。
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大多承擔著經濟支柱的角色,很多時候,為了忙於事業,忽略了美好的家庭時光,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期,很多家長開始意識到: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爸爸粗獷的愛是孩子認識力量源泉,爸爸廣闊的視野,打開了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的嗬護。
玲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的關愛
孩子出生後,媽媽承擔著照料、撫育嬰兒的任務,孩子和媽媽接觸的時間最多,潛移默化的受到媽媽的影響。但是,在很多孩子心中,爸爸才是他們的“偶像”,他們從小就知道,爸爸為了賺錢,工作很忙,不能時常陪伴自己,但就是爸爸的粗獷,切,孩子都是看在眼裏的。所以,替不了的。
我聽朋友講起過這樣一件事:
在外麵打零工,沒時間照顧女兒是孩子認識力量的源泉,爸爸所做的一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代一個爸爸帶著女兒獨自生活,爸爸每天女兒也很懂事,知道爸爸工作掙錢很辛苦,從來不給爸爸惹麻煩,放學回來主動做功課,慢慢地還學會了做飯,-每天做好飯等爸爸回來一起吃。看到爸爸拖著疲憊的身體進門,女兒總是很心疼。
一天,同學在逛街,不遠處她看到爸爸正穿著玩偶的衣服,扮--著小醜在給一家荼餐廳派發傳單,沒想到爸爸整天在外麵,原來是做這麼辛苦的工作,女兒看在眼裏,疼在心上,她並沒有走過去,因為她不想讓爸爸難堪,回到家後,回家後,照常做好了飯,等爸爸回來。
爸爸回家後,"女兒問爸爸:“爸爸,今天工作辛苦嗎?你每天賺多少錢呀?,,爸爸說:“為了~-k-)L,再辛苦也值得,爸爸現在的工作每天能賺50塊錢呢?”
“爸爸,你能借我30塊錢嗎?以後我保證還你。”
“為什麼要錢,你知道爸爸賺錢有多不容易嗎!就知道要錢花。”
女兒委屈地走開了,爸爸事後也覺得很後悔,偷偷地拿出了30塊錢放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