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給予孩子最大的鼓勵
若學習的過程很枯燥,這時又缺乏鼓勵,孩子就很難持續學習的興趣,進而變得消沉、懶散,因此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父母都應該不遺餘力地為他加油打氣。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鼓勵就更為重要,哪怕隻是一句安慰的話,也會使他信心大增。
3.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在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時,就會產生隋性,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沒有動力,於是就容易懶懶散散地看待,此時,父母就要從各方麵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事情盡量變得豐富有趣,孩子一旦有了興趣,事情也就比較容易完成了。
4.為孩子製定一個短期容易達到的目標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懶惰而造成學業停滯不前,甚至退步。當父母在麵對這個問題時,可以對孩子提出一些短時間易達成、難度較小的要求,讓孩子可以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促使孩子繼續努力。如此不間斷地學習,當孩子可以一個個目標逐步達成之後,漸漸地也就能夠克服懶1有的習慣。
5.教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若不正確,即使用盡全力,勤奮刻苦,也不可能學好,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或者產生害怕的情緒,逐漸疏於學習,慢慢也會變得懶惰,沒有進取心。尤其像數學是一門需要邏輯思考能力的科目,卻經常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公式背了,演算及練習也都沒太大問題,但是遇到了語意稍難的應用題目,學生就總是不願動腦,直接杵在那邊發呆,等著老師給答案。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找到如何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的方法,如教孩子製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如何合理運用時間等。一旦孩子發覺這些方式的確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就會充滿信心地持續學習下去。那麼,懶惰的毛病也就無所依附了。
在很多家長眼裏,男孩總是粗心大意是件讓他們頭疼的事。要想糾正男孩粗心大意的不良習慣,父母平時就要加倍細心、精心和耐心,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粗心?
形成孩子粗心的因素是多方麵的,比如氣質因素:有這種因素的孩子對感覺刺激的敏感比較差注意力又比較容易受外界的幹擾;又如知覺的習慣,這種孩子對感興趣的事比較認真,對不感興趣的事卻馬馬虎虎,最令父母傷腦筋的是這種粗心會逐漸演變成一種行為方式,最後演變成辦什麼事都冒冒失失、粗枝大葉,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大哈”。
有的家長抱怨說,孩子從小就很聰明,上學以來學習刻苦,接受能力也很強,學習成績自然也不錯,但有一個問題卻十分讓人頭疼,就是他在學習上特別粗心:最典型的就是寫字時經常多一筆或少一畫,讀課文時不是增字減字就是字詞顛倒,做數學能把“+”看成“一”,把草稿上算對了答案抄錯,特別是考試時經常在不該錯的地方犯錯,他也時常因為自己粗心大意與滿分失之交臂而懊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家長也每每提醒他,要求他,甚至是批評和懲罰他,但收效並不明顯。
很多粗心的孩子的特點是動作快,腦子慢,這種孩子做事之前一般不會不會耐心細致的觀察和思考問題,因而做完事情後常常漏洞百出。這種情況一般會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的提高有所改善,但對那些已經形成粗心習慣的孩子,如果不對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指導,改變他們的不良習慣,幫助他們形成新的知覺、思維和行為的模式,那麼他們就隻好當一輩子“馬大哈”了。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粗心大意的習慣:
樹立良好的形象。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孩子粗心毛病的形成,就某一方麵而言與父母的不良習慣有直接的關係。比如說待人接物的時候是不是嚴謹有序,有沒有粗心大意的情況;做某件事的時候是不是專心致誌,有沒有三心二意的現象;有沒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不良習慣等等,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序的家庭中,沒有一定的作息時間、沒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那麼孩子做事丟三落四、馬馬虎虎就會成為“家常便飯”。所以作為孩子生活中最親密的人——家長,我們自己首先應該有一個良好的有序的生活習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在父母的嚴教之下,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養成整齊有序的生活習慣,自然在學>;-j上也就能夠養成當天作業當天完成並認真檢查、課前主動預習、課後注重複習等習慣,粗心大意的現象也就少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