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徐鈞這樣感歎:“名門堯母將傳嗣,取鑒呂皇預殺身。燕翼貽謀亦有道,如何知義不知仁。”
行走在淳化的溝塬上,常有會事物不經意地冒出來撥動你的心弦。
四
縣城東南15公裏金川灣村冶峪河畔的岩體之上,有一個外層風化剝蝕的隱秘的唐代石窟,窟中有釋迦牟尼的雕像,佛像連座台高5,8米,胸徑寬1,5米,雕刻藝術精湛,那衣角、披肩層次分明,造型優美。更為罕見的是,石窟的牆壁上刻著近10萬字的佛教典義,其中有5萬餘字是“三階教”經文。
對於“三階教”,大部分讀者是陌生的,因為很少有文字記載流傳下來。“三階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源別,其經名在敦煌石窟和日本寺院的典藉中能找到,但沒有實際內容。淳化的“三階教”經文被發現以後,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被視為世存孤品,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在1300多年前,用手工開鑿這個石窟並刻上10萬個文字,絕非易事,完全靠的是對佛的虔誠信仰和勞動者的頑強意誌,據說堅持到最後,工匠已雙目失明,大山被他感動而流下了兩股眼淚,形成距石窟不遠的“神眼泉”,其泉水中含有許多礦物質,具有明目和預防紅眼病的作用,被當地人奉為神水。
站在石窟麵前,我隱約看到淳化人的那股堅忍不拔的精神脈傳。
五
在淳化行走,還能看到一種奇特的古老的民居建築:地窯院。
“遠望不見村莊,近聞吵吵嚷嚷,地上樹木蔥鬱,地下院落深藏”。這首打油詩就是對淳化民居地窯院的真實描述。
若是晚上行路,你走著走著會突然發覺腳下出現一個地坑院子,便連忙收身,同時大吃一驚。
其它地方的建築都是從地麵向上崛起,而地窯院則是從地麵向下深入,掘地為穴,掏土成窯。方法是先在平地上挖開一個方形天井,大約7、8米深,每邊長約30米,然後在天井四壁挖窯洞。用最簡陋的手段、最少量的建築材料和最小的工程費用,建起居住的家園。這種地窯院擋風隔音,冬暖夏涼,天然空調,恒溫住宅,堅固耐用,防震抗震,人稱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現在,農民有錢了,不少家庭已在地上建起幾層高的磚石水泥結構的樓房來,可他們仍然舍不得丟棄那些地窯院,就做為儲存雜物、保鮮食品的倉庫。
地窯院,是淳化人生存智慧的曆史見證。
六
縣城梨園廣場河岸那一邊的高塬坡頭上,淳化人新建了一座碑林,百座石碑排列整齊,上邊雕刻著眾多名流的書法手跡。
強烈的太陽光下,我有點眩暈:搞這麼多的現代石碑,有什麼作用?
後來我明白,淳化人相信,石頭刻下來才是不朽的。
敢於立石碑,首先在於敢想、敢做、敢幹,淳化人心中有這股硬氣和自信心。
人生是短暫的,江山是不朽的。
秀美山川福蔭後世,石碑承載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