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

那年,宋太宗微服私訪,化妝成一介討飯的平民,檢查他提倡的政清民淳的效果。一日,來到陝西雲陽地界,進了一戶農家的院子,那家老大爺見“叫化子”來了,端出一碗昨天剩下的稀飯給他,“叫化子”搖搖頭,嫌太稀了;老大爺又進屋去取了兩個饅頭遞過來,“叫化子”又搖搖頭,嫌太黑了。老大爺說:你這個“叫化子”,咋還要求高得很呢!“叫化子”說:你們這幾年日子過得怎麼樣?老大爺說:皇帝推行政清民淳,老百姓的生活莫麻達。嗨,你這個“叫化子”,咋也關心國家大事哇。你要嫌饃黑,我給你重做去。

待老大爺新做了飯出來,“叫化子”已沒影兒了。

宋太宗回到朝廷,對雲陽縣的民淳教化深有感觸,便下旨將雲陽改成淳化。

上邊是一段民間傳說,諸位不可全信。

但淳化縣在北宋太宗年間定名,卻有史料記載,有石刻為證。

我走進淳化縣,也深感這地方有一股蓬勃的正氣。

淳化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南緣,在崛起的台地之上,黃土層厚,水份較少。一個朋友告訴我,幾年前他到過淳化,滿目黃坡,空氣幹燥,汽車駛過,塵灰彌漫,一雙黑皮鞋,穿半天就變得灰不塌塌。鼻子裏老覺得剌,頭發裏老覺得癢。

但我看到的淳化,卻大不一樣。車窗外綠蔭連綿,疑似江南。城頭的梨園廣場旁,甘泉湖碧波蕩漾,興淳塔巍然高聳。離城8公裏的北仲山生態森林公園,峰巒疊翠,空氣清新,涇河穿山而過,有“關中第一峽”之稱。城北的潤鎮五一生態新村,一律新房,82戶人家構成規整的小區;家家房頂有太陽能,屋後有沼氣池,附近有果園;寬闊的休閑廣場上可以唱歌跳舞,現代的體育器械能夠鍛煉身體,黃土高原上農家的日子,過得與大城市的郊區差不多。

淳化現在是全國林業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優質蘋果基地重點縣,中國最佳原生態旅遊目的地,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

這是幾代縣領導帶領群眾幹出來的結果。

淳化在曆史上曾是個穀深林密、水清草肥、天高雲淡、芳氣彌漫的殊勝之域,秦漢時以“三秦名邑”聞名九州。秦時建有林光宮,並開拓了“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後來漢武帝又在這兒修了甘泉宮,便更成了皇戚貴族們避暑狩獵的園區。於是,有很多重要的軍令從這兒發出,也有很多宮廷故事在這兒演義。

清代詩人王士禎在《漢武帝通天台址》中寫道:“通天台畔望鹹京,秋入秦川雨半晴。禦宿不來仙掌散,宮車已往露盤傾。神光遙指虛無影,渭水長流日夜聲。此去西風茂陵路,隻應腸斷沉初明。”

勾弋夫人的遭遇讓人想到古代皇宮的福禍無端。勾弋夫人原名趙婕妤,是漢武帝劉徹的妃子,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本來應該貴為皇太後,盡享福樂。可是,漢武帝在欲立6歲的弗陵為太子時,又恐子少母壯,耽心重蹈呂後專政複轍,就找岔子尋事兒賜勾弋死罪,送7尺白綾讓其自縊於甘泉宮中。第二年武帝病亡,第三年弗陵即皇位,但是,勾弋夫人已無法看到兒子的榮耀了,好生生的母子親情被折斷,不管後來朝事怎樣變化,對美麗的勾弋夫人來說,都是極大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