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記

彬州最早的名字叫豳州。

這個豳字不好認,但卻帶著中國文字的象形特征。

那是夏商時,周人部落的首領公劉在這兒墾荒建國,其地形是南北兩邊的黃土台塬夾著中間一道河川,山坡上森林茂密,禽獸呼嘯,尤以野豬為盛。周人在河邊壘土築城,獵殺野豬食肉。“豕”在古文中指豬,國土裏有豬,便結構成個“豳”字兒。

後來,野豬漸少,農民們家養肉豬,他們在地上挖個深坑,將小豬們放進去,形成自然的豬圈。這是“豳”字來曆的又一個說法。

總之,可以見出,古時此地植被優良,物產豐饒,先民們勤奮勞作,是人類的重要發祥地。

後來文字簡劃,把牆推倒了,把豬放跑了,隻留下森林。

彬縣(既彬州)在陝西鹹陽北塬,屬於黃土高原地帶,但卻樹木葳蕤,草色盈目,看來山水也是有遺傳基因的。

我在彬縣城的東南方,看到路邊懸掛著一個村莊的名字,叫:早飯頭。

這樣的名字,既通俗好記,又有生活性,還帶著地方特點。

一打問隨行的本地朋友,知曉這兒是南來北往行人的必經之地。縣城過來的人,到此處吃早飯,然後去溝裏拉煤;山裏出來的人,到此處填飽肚子,然後去城裏送貨。這地名先是行人口口相傳,後來便進入了官方辭典,標入地圖。

對於這個名字,村民則另有解釋,他們說:我們村的人勤勞持家,每天雞鳴就起床幹活,吃飯早嘛。

這話雖然帶點自誇的意思,可有一個事實不容爭辯,那就是,早飯頭村的莊稼在全縣成熟最早,收割也最早,被稱為“東方第一鐮”。

這兒的窯洞也有特色,有地窯(挖在地層麵以下的),窯洞(地麵的),複窯(上下層)。尤其是這複窯,像當今的二層樓房,在過去那種條件下修築起來很有困難,所以不多見。許多建築曆史學家,跑到這兒來拍照、考察。

看來,早飯頭村民的聰明,能幹,是不容置疑的。

再往前走,就到了程家川。

這是個地理位置別致的鄉村,涇河在群山環抱中瀟灑地繞了一個彎,圈出一座獨立的大山包,有人按形狀稱它為“獨堆山”,有人憑意像呼它為“元寶山”,也有叫它“平頂山”、“香爐山”的。山上種植著油菜、柿子、桃、梨等果木,色彩豐富,蔚然成林,時有嵐氣繚繞其上,風景迷人。

程家川村就座落在山下環形川道中,應了“頭頂山,足蹬川,世世代代好作官”的風水特怔。村中數百間明清古民居整齊有序,20幾個四合院磚雕壁畫,十分講究。全村116戶,509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不少,可稱長壽村。據說有外地婦女患風濕病,遍醫難退,後來在程家川住了數年天氣,竟不治而愈,也不知是水土問題,還是小環境氣候發生了作用?有內行人看了此地風水,說是符合道家的養生的學說,玄。

不過,村後60米高的石崖上,凸出了一個老君的頭像,神態安袢,注視人間。誰家孩子身體不舒服,在老君像下燒香磕頭,就會減輕。村側還有一個老君殿,常有周邊數裏內外的群眾來祭拜。

石崖上一股神泉水,日夜不息地流淌著,滋潤著村子。

離村不遠的川道中,一個形若酒葫蘆的小湖漾在那兒,名叫“寶瓶湖”,可以垂釣,觀月,散步。

這樣一個適合休閑的地方,竟藏在深山中,便有了仙意。

如果能避開城市的繁煩,到程家川來住一段時間,爬爬山,摘摘果,遊遊湖,散散步,食用沒有汙染的糧菜和呼吸新鮮純淨的空氣,對人的身體絕對有好處。

彬州最有名的人物,當然是公劉了。

公劉是黃帝的後裔,是農師後稷的曾孫,是他奠基了中華民族的定居農耕曆史。在原始社會,人類主要靠遊獵生存,居無定所,是公劉帶領大家築起土屋,從事五穀棉麻,秋收冬藏之類的農事。他利用日圭測影定位,確定農時節氣,並觀察研究地形,築壩修渠,引水灌溉農作物,提高產量。因為居住穩定,豐衣足食,子孫後代便也得到繁衍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