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黃河(1 / 3)

剪影黃河

炳靈寺

幾年前,不經意間看到一幅畫:一排巍峨崢嶸的山峰中,座落著一尊巨大的佛像。佛像腳下是滔滔的河水,水麵上的船與人簡直渺小得不值一提。我從畫裏感受到一種神秘而奇特的氣息,就請教別人這畫畫的是哪裏?朋友說好像是炳靈寺。

於是我知道了炳靈寺。很久以來,我一直比較欽佩美術家們,他們爬山走路的吃苦精神和發現風景的藝術敏感讓人讚歎。大自然中的許多精美所在,都是美術家們找到後又描繪於畫麵上,才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和豐富了我們的想象。在整個藝術領域裏,美術界是活躍的,靈動的,先鋒的。我常常得到他們的啟發,在畫中探尋行旅的方向。

去年深秋,有事經蘭州轉車,剛好空閑出一天時間,我例想起了炳靈寺。蘭州畫院的韋博文先生說,去炳靈寺既容易又不容易,容易的是距蘭州路程不遠,也就百把公裏;不容易的是要乘汽車,還要坐船。一天打來回,緊張點兒。可我隻有一天時間,哪怕少看點兒石窟壁畫,也得去去那地方。

第二天清晨,我和另一位朋友就乘車出發了。汽車穿越狹長的蘭州市郊區北上,然後西拐進山,兩個多小時,我們來到劉家峽大壩。出乎意外的是,壩上冷冷清清,幾乎看不到遊客和車輛,隻有壩下庫區的岸邊停泊著一排小船,說明我們沒有走錯地方。可要去炳靈寺,還需自己包一艘快艇才行,並且價錢不便宜。人心有點兒涼,天氣也不好,朋友猶豫不決,我仍堅持前行。錯過了今日,誰知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來呢。於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終以二百三十元租下了小快艇。

小快艇飛速前進,河風拂麵,涼爽痛快。過去,我一直以為黃河的水是渾濁的,猶如壺口瀑布的大浪,泥沙俱下,黃天黃地,其實不對,劉家峽庫區的河水碧綠清澈,時而能看見肥魚躍起,天空中還有群鷗低翔,使人疑為江南。隻是兩岸那陡立的黃土斷層,說明你置身在西北高原的大河裏。快艇在煙波浩淼的水庫中行駛了一個小時,突然向右一拐,駛入狹窄的黃河故道。有風,起浪,水已不似庫區平穩,快艇一躍一跌,忽高忽低,人和船都在跳躍,船底與水麵的拍擊響聲巨大,座椅也開始不讓你的屁股安穩。我真擔心心髒病人怎麼受得了,幸好我們船上沒有。水中的顛簸上越來越激烈,兩岸的景色卻越來越好看。山有了形,峰有了勢,河有了灣。船工指著峰講說來曆,可他的聲音全被水浪聲卷走了。繞過一些山頭,眼前豁然出現一個很大的河灣,一邊是平坦的灘地,一邊是巍聳的的群峰。我們在灘地邊上岸,站穩身子,向河那邊望去,那山峰刀削斧劈般峭立,像威武列隊的將士,環立在河灣那邊,展示出一派土黃色的壯觀氣勢。在這連綿的土林中間,有一個缺口,就是炳靈寺的石門。

乘船過河,進入一條峽穀,炳靈寺石窟就藏在峽穀裏。

炳靈寺開鑿於西秦,興建於盛唐,現存窟龕一百八十三個,窟中有眾多的石造像、泥塑、壁畫,分布在峽穀西岸長二百米,高六十米的崖麵上。敦煌壁畫展現的是佛教的形象和意念,而炳靈寺的壁畫更注重於社會風貌及民間色彩,因此成為後人考察絢麗多姿的唐代文化的重要根據。要仔細看完石窟內容,最少需一個星期,我們不敢久留,太陽西斜時,就急忙往出走,船工等得不耐煩,將我們拋置在這遙遠的山中。

快艇駛上歸程,離開了那個奇異的河灣。我突然想起,唐人傳奇中有一篇《遊仙窟》,內中所描寫的河源秋石山,好像就是這兒。看來,炳靈寺的神秘和秀美,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如果說敦煌是一幅刺繡,莫高窟則是嵌在刺繡邊的珍珠。而炳靈寺石窟遠離城市,遠離燦爛光輝的映射,再加上交通不便,它完全是隱藏在山中的瑰寶了。

大家說黃河是文明的發源地,炳靈寺提供了最好的佐證。

香爐寺

一條黃河,打造了許多絕景,香爐寺便是其一。

佳縣的城區建在一個三麵峭壁的大石頭上,隻有西邊一條細細地脖頸與黃土高原相連,在過去,這是一夫當關,萬軍莫行的險要地勢。據說有一年打仗,敵軍攻城三個月沒有得手,最後隻好自己退去。

這座石頭城的東北與山峰延伸到黃河故道,突然像斧劈一樣垂直斷了。峰外三米處,聳立著一尊四周如削的巨石。石高20餘米,周長15米,石頂平坦,蓋著紅色的小廟,遠望上去,儼然如蠟燭或者香爐,便得名香爐寺。有一塊3米長的橫木作橋,將寺與山峰連接。許多人不敢過這斷橋,因為要懸身空際,如在雲中。但過橋後進入孤亭中俯瞰黃河,則別有一番感受。放眼望去,隻見滾滾的波濤從遠處的兩山之間奔騰而來,於腳下翻卷而過,衝向彎曲迷茫的下遊峽穀。那種大氣磅礴和極具的衝擊力,讓你心潮澎湃,難以忘懷。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香爐寺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聖母祠,左右有配殿,南邊有山門、石碑坊等。“香爐晚照”是佳縣的八景之一,因為每當夕陽西下時,太陽的餘輝將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黃河水流中,如詩如畫,當地人呼之為“小蓬萊”,譽為仙境。

此地每年都有畫家來寫生,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家更是屢見不鮮。並且他們的作品還常常獲大獎,黃河真是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其實,要拍出香爐寺的雄姿,最好的時機是早晨日出之際。那時,明麗而柔和的朝陽從河對岸山西境內的東山上冉冉升起,用萬頃金輝照亮了遠方層疊起伏的黃土山巒,又用點彩之筆勾勒出香爐寺的側影。山為背景,孤寺突起,水像鏡麵一樣映出斷橋,實為奇觀。拍攝香爐寺要選好角度,才能反映出那山、水、寺、橋的和諧構圖。這個最佳位置在城邊一戶人家的後院場上,因為好攝者接踵而至,住戶頗有怨言,就築起一麵牆擋住來路,牆上還栽著玻璃渣。可是仍然不濟於事,常常早上他們還在睡夢中,就有人跳過院牆來架起相機,無論如何阻止不住。所以有人建議說:幹脆把牆拆了,搞一個收費的攝影亭,備好桌凳和茶水瓜籽,既有經濟效益又方便了觀眾,多好。

可是,當地人沒有這樣做。

他們不靠黃河美景賺錢。

他們隻想求得一份安靜。

但香爐寺太吸引人了。踏訪者的腳步就這樣叩擊著石頭城。

黃土神山

背依山巒,麵臨黃河,“峰頂常有白雲繚繞”,所以得名白雲山。山上的廟宇叫白雲觀,是黃土高原上最大的道教勝地。

從黃河岸邊起步,沿山勢陡峭著704級筆直的台階,你在中途喘息幾陣,攀登上這段神路,到了一座精致的大木牌坊,“山門無鎖白雲封”,穿過頭天門,就進去了。

白雲觀是供神的地方,可謂因神建廟。它有54座宮、殿、樓、祠,自成格局,各富特色,並且每廟必神,大約有200多位神。不光有曆史上的傳統神,還供奉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神。它的神之多、神之全、神之薈萃,為天下少見。你要想了解神文化,進白雲山就行了。中國的曆史從神話傳說開始,從神仙活動發端,多少年代來,造神運動不絕於世,源遠流長,真正的神之大國。白雲山上群神眾立,稱它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神山”,名不虛傳。

最初的建廟,也是因神而起。那是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的一個秋天,雲遊道士李玉鳳化緣來到這裏,見一朵白雲浮在上空,凝而不動,仿佛在靜候他的來臨,李真人心有感動,就在半山腰挖了一孔土窯住下來,一邊上山采藥,一邊給群眾看病,於是名聲大噪,受到官方與民間的重視,開始興神造廟。

數百年過去了,白雲山的香火越濃盛,每年的三月初三,真武祖師降生日;四月初八,白雲觀修成之時;九月初九,真武祖師飛升之日;這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朝山的香客如滾滾之黃河水。觀裏主持進行濃重的宗教儀式,來自陝、晉、蒙、寧等地的群眾則觀光拜聖,求神賜福,物資交流,聯絡友誼。

白雲觀的真武祖師殿前可以抽簽,都說很靈驗。多少年來,不斷有人登山求教,預測心事。應驗者便紛紛捐款續建,當朝者更不拂民意撥資補葺,使道觀規模越來越大,共建起大小廟堂99座,占地8、1萬平方米,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當年頒施給白雲山的聖旨原件,現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山上。

20世紀中葉,大概是1947年秋天,偉人毛澤東轉戰陝北鬧革命,曾兩次登上白雲山,賞古跡,攬名勝,展望北國風光,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和滾滾向前的黃河波濤使他激情滿懷,在山上與四麵八方來的群眾共渡了重陽佳節。據說他當時正準備東渡黃河領袖於朝,興之所至便在真武祖師殿前抽了一簽,結果是“日出扶桑”上上好簽,一路順利打進了北京城。

領袖亦人,因之有常人的一麵,況且毛澤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深諳其道。後來毛澤東也成了神,這個簽事就隻能當野史來傳聞了。

土生土長的陝北著名作家路遙,躲在故鄉的一個山中寫完了小說《人生》之後,也曾到白雲山上來抽過一簽,曰“鶴鳴九洲”,於是一炮打響,聞名全國。

我的文友和鄰居黃河浪,也是陝北的一位浪俠才子,他曾在白雲山上抽過一簽,簽語上說他是天上飛的鳥兒,找不到落腳的地方。果真他多年流浪於西安、深圳的文壇,雖著述不少,可最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單位,頗讓人感到遺憾,隻有在他壯心未竟英年早逝後,才長眠於故土。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紛紜人事,我不能一一例說了……

這些趣事,為白雲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其實,人生無常,福禍有之,巧不巧在於機緣,信不信在於自己。不過,白雲神山的秀姿靈韻卻是有目共睹的。

白雲山道教的音樂,被譽為聖境仙樂。明代有北京的道士前來協助教務,因此在民間古樸悠徐的傳統音樂之中,滲進了莊重肅穆的宮庭之味。後來,白雲山的道士雲遊江南,又帶回了婉轉秀美的南方之韻。並且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道士們吸引了晉劇、嗩呐、民歌中的一些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堪稱白雲神韻。

坐在空曠的黃河灘上,聆聽山間飄來的縷縷仙樂,是莫大的享受。白雲凝結、時空停止,我們的靈魂得到淨化……

西津寺

黃河西岸的斷壁上,雄立著一棵身杆蒼勁、枝葉繁茂的古柏樹。樹上掛著一口大鍾,鍾下蹲著兩隻石獅子。獅子背後有一塊平地,平地上座落著一個小廟堂,這就是西津寺。

在老樹下,可以眺見山腳黃河波濤的走勢,這兒是秦晉峽穀的上段,黃河大氣自信地開山劈道,與中遊延川那兒的急迫多彎相比,顯得從容多了。因此,人的心胸也跟著開闊,豪氣陡然而升,敲一敲大鍾吧,清亮的佛音便隨著你的手指傳開去,於峽穀中悠悠而旋。西津寺的對岸是山西地界,那兒的山頭本來還有一座東津寺,都是清代所築,都寄托著人們祈求平安的心願。然而,東津寺早已毀掉,災禍也就降至。

多半個世紀前,日本侵略軍長車直入,自東北搗中原,最後來到黃河邊,遭到強烈阻止。日軍的部隊就活動在山西的河岸上,而八路軍的指揮部,則駐紮在西津寺。麵對麵的戰鬥,打了不知多少次,最終,日軍沒有過得了黃河。盡管他們有飛機大炮,可黃河西岸的防線巍然不摧,西津寺的老樹古廟高聳於崖。後來,人們說:有西津寺的佛保佑咱們呢。究竟是佛法無邊,還是母親河的巨浪發揮了作用,反正黃河以西的半壁土地沒有受到踐踏。其實,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那時的紅軍、八路軍就是佛、就是神、就是救星。西津寺隻是象征,隻是山裏人模糊的純樸的代碼罷了。

西津寺背後的高山上,有一係列大自然的風蝕傑作,有的像駝隊遠行,有的似跪猴望月;有的儼若壁畫,有的酷如天書。岩石間長起一棵綠樹,添了盎然詩意;亂崗上盛開幾叢野花,綻出許多浪漫。這些風雕岩塑洋洋大觀地排列在河岸高處,透著神秘的情致。當地土著說:劉秀曾在這兒藏身過哩。那兒還有他留下的什麼什麼……

西津寺的腳下,偏北不遠處,有一大片開闊的沙灘,生長著密密麻麻的棗樹。豔紅的棗子伸手可摘,酸甜爽口。嚐棗而行,進到深處,臨河有一個小院,過去是水管站,現在掛了個黃河渡假村的牌子,裏邊可以休息,可以吃飯,可以住宿。幾把椅子往院壩上一放,人仿佛就坐在了水麵上。看著風景,聽著濤聲,吃著紅棗,你突然會感到:黃河是這麼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