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蒸麵、稠酒(1 / 1)

漢劇、蒸麵、稠酒

金州廣場上有“漢調二黃青年演員擂台賽”演出。

傍晚,位於東門外寬闊大氣的金州廣場上燈火明亮,臨時搭的舞台上色彩繽紛,老百姓從四麵八方彙流過來。一些善於做生意的人,也擺起了小攤兒,出售小百貨和小食品。

漢調二黃就是漢劇,盛行在漢水流域,屬於我國古老的四大戲曲聲腔之一。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已有乾勝班在安康的漢濱、紫陽、石泉等縣區進行漢劇藝術活動,清道光年間有漢榮班、仁豐班、宜泰班近20個班社在漢濱活動,開班授徒。

漢濱區至今保存著漢劇音樂、臉譜、劇目等藝術資料。2006年,漢劇(漢調二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我在廣場上見到了漢劇團團長袁朝玲,她介紹說:在安康,仍保留著一個專業性的地方戲劇演出場所——安康大劇院,裏麵能容納近500多人。漢濱區漢劇團,是目前漢水上遊保留的唯一的漢劇專業演出團體,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隻要有中心工作,比如龍舟節、抗洪救災以及農村的廟會,他們都會出演節目。安康的群眾喜歡看漢劇,就像喜歡吃蒸麵喝稠酒一樣,圖了個鄉味鄉情。什麼叫故鄉?有胃裏留戀的東西的地方就是故鄉。現在,他們全年要演出100餘場次。這次擂台賽,目的是推出新人,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鑼鼓響起,演出開始。基本上都是古裝傳統折子戲,可以看出青年演員們都經過了嚴格的專業訓練,有些素質不錯,很有前途。

台下,一些老戲迷看得樂嗬嗬,還跟著演員舉動作、溜唱腔。

演出結束,時間尚早,我們去水西門吃夜宵。

水西門是漢江上的一條老街,過去水運繁榮時,來往的船客晚上在江邊碼頭泊好船,都要到這條街上來走一走,看看街景,散散心,采購點東西。這幾年發展旅遊,水西門更成了安康城內有名的夜市和小吃街。

我要了蒸麵和稠酒。

聽店主講,安康蒸麵的作法是:1、和麵漿。以麵粉為主料,添加少許食鹽,用水把麵和成糊狀;2、漿入鑼。將麵漿盛入表麵塗刷了植物油的鐵製或鋁製蒸麵鑼(蒸麵鑼為圓形、平底狀,四周有高約40毫米的沿),並使麵漿薄厚均勻分布鑼底;3、蒸麵。把蒸麵鑼放入裝有沸騰水的大口鐵鍋裏並蓋上鍋蓋,蒸數分鍾;4、取麵。數分鍾後,取出鑼,將蒸熟固化的麵取出,圓狀、清黃、柔軟的蒸麵即做成。5、食用。將蒸麵切成條狀,再配以豆芽,澆上醬油、醋、蒜泥、油潑辣子即可食用。

安康蒸麵軟硬適度,佐料講究,味道獨特。安康蒸麵與西安的涼皮不同,味道的差別很大。西安涼皮用的是生醋調味,安康蒸麵用的是熬熟的醋,還要再加醬油、芝麻醬等,而且安康很多家老字號蒸麵館,都有其秘方,調出來的味道也都不同。

吃蒸麵的時候,往往佐以稠酒。安康的五裏鋪稠酒也是一絕,它作法講究,製作過程有四大步驟。一是準備曲藥,這是做好稠酒的第一步。每年的端午節早晨,人們都要去野外拔艾蒿、魚腥草、白茅尖,還有火撩子、紫蘇葉等當地出的野草,這些其實都是一些地道的中草藥。把這些草藥拿回家,曬幹,切碎,備用。第二步是踩曲(製大曲)。入伏後把備好的曲藥,熬成曲水。用上好的麥麩(既不要太多的麵,也不能沒有麵質)和曲水攪拌在一起,再放在專門的曲模裏用腳踩實。然後把製好的曲胚擺在一起,用一些厚布包裹嚴實,等其發汗。三五天後就會聞到一陣陣酒香,這說明曲胚發酵已經完成。要及時地把它們懸掛在幹燥陰涼處,等其自然風幹。假若這個時間麥胚發黴變質,那麼以後的稠酒味道就不醇正,甚至有苦味。第三步就是製造釀酒。9月9日釀好酒,每年9月9日前後,五裏很多家庭開始做酒。把糯米蒸熟、涼涼,再拌上酒曲,包好,等待製成甜酒胚。第四步,裝缸。甜酒胚釀製成以後,接著將甜酒裝進大缸裏,做再次的發酵。先把以前做好的大曲剁細,曲和糯米的比例是1:10,就是1斤大曲10斤米。用細紗布包好放在缸底。再把甜酒胚倒進去,然後加水,最好是從井裏剛擔回來的泉水,水和糯米的比例是1:1,就是1斤米加進去1斤水。以後每天攪拌一至兩次,等浮起來的甜酒慢慢地開始沉下去,就不要再攪動了。蓋好,稠酒就成熟了。

這稠酒色澤橙黃,甘甜爽口,喝下去很舒服。我們一邊聊漢劇,一邊喝稠酒,因為酒的口勁兒不大,又解渴清嗓,我就多喝了幾杯。

煥龍小弟說:陳老師注意,安康稠酒可是有後勁兒的。

我自信還是有一些酒量的,便沒在意,繼續暢飲。

喝到半夜,在回賓館的路上,就覺得頭暈起來。進了房子,開始天旋地轉,澡也沒衝就上床睡覺。

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