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駒佳釀
丹鳳縣城舊稱龍駒寨。龍駒寨最早的名字叫龍龜寨,相傳戰國時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入關時路經此地,得龍駒坐騎,便將此地稱“龍駒寨”。
其實早在夏商時這裏既設邑,秦代設縣,曆史上龍駒寨是“北通秦晉,南接吳楚”“水趨襄漢,陸入關輔”的水旱碼頭。當時的丹江上“舟楫蟻聚,百艇聯檣,千人拉纖,萬人裝卸”,是南北方貨物集散轉運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處。春秋時曾在此設“武關”,為“三秦要塞”。劉邦、黃巢、紅巾軍、太平軍、義和團等都在此集結轉戰。清末李自成亦在此隱藏屯兵操練,後東出潼關,奪得天下。
據《尚書·禹貢》載,春秋戰國時,丹江即是荊襄貢品轉軌冀州之航線。唐為“貢道”,東路潼關運輸一旦受阻,丹江航運即成唐王朝主要補給線。明、清時龍駒寨水旱碼頭達到鼎盛時期。明朝曾派“蕃司”(省級)一級官員駐寨收稅;清派道台(廳級)坐寨收稅,其厘金稅兩度居全陝之冠,清代即建漢口郵電總局龍駒寨支局。同時引進外資,由英商賣辦韓福泰,在龍駒寨開設福泰洋行,經銷洋布、洋油、洋火、洋堿、洋碗等;由意大利傳教士安西曼的徒弟華國文引進西洋釀造技藝,興辦起龍駒寨葡萄酒公司。古詩雲:“寨號龍駒殖貨財,長江十裏市門開;江邊舴艋來還去,峪裏輸蹄去又來。”百艇千蹄、客商雲集的龍駒寨,“康衢數裏,巨室千家。雞鳴有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一座小小山城即有18座廟宇、12座會館(各幫商人組建之幫會會址),呈現出北方古樸渾厚與南國細膩華麗的美妙結合。
後來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丹江停航,龍駒寨逐漸衰落。過去的寨牆已毀,現僅存丹江岸上的一條長街。長街上僅存的景觀是船幫會館。
船幫會館又叫平浪宮、明王宮,民間呼其花戲樓,簡稱花廟。建於清光緒十七年,是船工從每個運件報酬中提取3個銅錢集資修起的。它坐北向南,麵臨丹江,建築麵積約1000平方米,現丹鳳縣博物館設在此處。
會館的大門建得像一座三開間的牌坊,頗具江南水鄉特色,門墩上的石刻、牌坊上的磚雕很精美傳神,據說都是在江南訂製做好,用船運上來安裝的。現為了保護大門,裝上了鐵欄杆禁止通行,隻能從西邊的側門或後邊小門進去。
步入大院,長方形的會館裏現保留有戲樓、大殿各一座,南北對峙,環境典雅。南邊的戲樓輝煌奪目,十分壯觀,其高36米,長22米,進深10米,台口8米,為木結構。第二層不用柱支撐,而是用巨木構成多角形構架相疊,層層向上遞縮,形成椎體籠狀結構承擔重量。木麵上邊雕刻著亭台樓閣、車馬儀仗,大舜耕田、夏禹治水,牛角掛書、文王訪賢,農夫揮鋤、村姑喂豬,樵子負薪,行旅趕車,二龍戲珠、鳳凰展翅……洋溢著曆史故事與民間生活的色彩。
戲樓的正麵高處寫著“和聲鳴盛”四個大字,大字的左右各縱排著四個凸刻的老人與小孩圖案。據專家考證,這八個圖案應該是八個字,並構成一副對聯,但其內容至今無人破譯。講解員說,以前曾請郭沫若研究了,可也沒鑒別出來。這是花廟一謎。
戲樓還有一奇,就是舞台頂上的正中央,留有一孔凹進去的八卦形八層造井,有人說戲樓的設計者未待完工就去世了,留下這個造井是為了紀念他。還有人用科學的道理來分析,說這是一個擴音孔,為了把唱戲的聲音傳開去。有一位嗓門大的男記者曾在管理部門的批準下上台去吼過一陣,空樓頂中餘音回蕩,似真有效果。
會館是人們唱戲、娛樂、交流、議事的場所,在傳播文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稱,全國的花戲樓,保存完好的隻有南北兩處,此為北方瑰寶。
院子北邊的大殿為神廟,門前有持斧與把戟的塑像。
船幫會館大門外就是丹江,過去水闊,江流就在館前激蕩,出門就能登船,現在水退到50米開外的河道中去了。如今搞丹江漂流,此處是起點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