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要是問,東風公司是一家什麼性質的企業?隨便在中國汽車界找幾個人做調查,熟悉一點的多半會回答“央企”或者“國企”,但肯定沒有人會回答是“混合所有製企業”。

“東風公司現在就是一個典型的混合所有製企業。”2014年4月,朱福壽對《汽車商業評論》說,“我大概算了一下,按照東風公司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合並報表裏國有成分已經在40%以下,精確一點可能隻有35%。但這些概念外人並不了解。”2013年,新一屆政府為國企改革開出混合所有製新處方,東風公司自然也要順應這場變革,但如朱福壽所言東風已經是混合所有製,那它將如何改變?

“東風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現在的東風公司跟過去的第二汽車製造廠,跟1992年更名時的東風公司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朱福壽認為,在這個階段,東風的組織構架、治理模式、發展戰略和經營管理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既然東風公司已經是混合所有製,那麼它如何對企業領導人激勵?對《汽車商業評論》的這個問題,朱福壽笑言:“對於薪酬上的激勵,我們不把它作為主要考慮因素……作為一個東風人,我想,更重要的還是一種責任。”這顯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答案,但對於東風汽車公司這家擁有16萬員工、9家合資整車事業單元的領導者來說,這樣的答案應該是肺腑之言。

“那麼,我們想知道,您的曆史使命是什麼?”《汽車商業評論》繼續問。

“不能說是我的曆史使命。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我們這一代班子成員,年齡上不是最精幹的時候,因為平均年齡偏大,但我們肩上的任務非常艱巨……”朱福壽回答道。

倘若以1969年二汽初創於十堰為起點來做一次回顧,第一代領導人饒斌的使命是建設二汽,第二代領導人黃正夏的使命是發展二汽,第三代領導人陳清泰的使命是上轎車,第四代領導人馬躍的使命是維持穩定,第五代領導人苗圩的使命是開放合作,而以徐平和朱福壽為代表的第六代領導班子的使命無疑是幹自主。

相對於自主商用車板塊的持續領跑,東風自主乘用車則是不折不扣的後來者或者遲到者,這是所有東風人都承認的事實。直到2005年,待東風汽車公司通過合資基本解決生存與發展這兩大問題後,才騰出手來謀劃自主乘用車事業。

2007年,東風乘用車事業部宣告成立。又兩年後,這家公司旗下東風風神發布首款產品。2012年,東風風神銷量為6萬輛,2013年才邁上8萬輛台階。相比對手,它還遠遠落後。東風汽車公司要迎頭趕上,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朱福壽開出的藥方是協同“大自主”,對旗下各自為政的自主品牌事業單元進行集中管理。2012年年底,東風汽車提出“乾”D300計劃:到“十二五”末期,東風汽車公司銷量達600萬輛,其中按照“自主品牌超過50%”的產業規定,東風自主品牌占300萬輛——100萬輛東風品牌商用車,100萬輛東風品牌乘用車和100萬輛其他自主品牌。

2013年4月19日,東風汽車公司在上海發布乘用車品牌戰略:在東風乘用車主品牌下,細分為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東風風度三個子品牌,其中,風行品牌劃歸東風柳汽,風度品牌劃歸鄭州日產。

又一年後,2014年4月18日,東風汽車在北京發布“和”文化戰略和大自主旗下的乘用車產品。其中,代表東風自主乘用車未來的三款新車——東風1號概念車、神龍旗下首款合資自主產品東風風神L60量產概念車以及東風風神首款SUV產品AX7首次亮相。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值得注意的並非是這些產品,而是“和”文化戰略。先前東風汽車公司任由下麵各事業單元自由發展,業務線四麵開花,如今,被大自主戰略和國際戰略推動向前的東風汽車公司,要穩固各種夥伴組成的企業基礎,做到旗下大自主真正協同,確實需要在企業文化層麵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