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恰如朱福壽所言——“一個企業如能在文化上得到貫徹執行,這是無形價值,比行政力量、製度和協調的效率要高得多。”東風汽車公司確實是在踐行自己的“和”文化戰略。如果不出意外,2014年7月1日,東風與瑞典卡車製造商沃爾沃集團以55對45股比合資成立的東風商用車公司將掛牌成立,並將呈現一個獨特的組織架構——外方將派駐三位副總裁,分別負責采購、財務和營銷。

如果說前兩者由更具國際化操作經驗的外方擔綱還無可厚非的話,那麼在由東風控股的前提下將海外銷售權交給外方這一舉措則多少顯得有些意味深長。需要提醒的是,此營銷副總裁的任務是借助沃爾沃全球銷售網絡,把打著雙飛燕LOGO的東風商用車兜售到全球市場。

某種程度上,這與不久前塵埃落定的東風與PSA全球戰略聯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者的根本目的,都是通過合作夥伴把東風自主品牌賣到國外去,隻不過一個是乘用車,一個是商用車。前者是東風與PSA經過22年悲歡磨合的結果,後者則是完全成熟的東風日產十年合資經驗——摒棄話語權紛爭,視合資企業利益為最高利益——這一行動綱領在東風商用車身上得以繼承和體現。

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善借東風的東風汽車公司,一個擺脫刻板僵化思維的汽車公司。

回看中國汽車產業60年,2006年前,中國汽車產業排行榜上,基本是一汽獨坐華山之巔,笑傲江湖數十年。但其時,它已如強弩之末,追趕者上汽迅速崛起,當年成為新王者。東風汽車公司緊隨其後,排列第三。

又4年後,上汽繼續狂飆猛進,獨占鼇頭,且與東風和一汽的距離越來越遠。這一年,出現的一個戲劇性變化是,東風超越一汽,回歸榜單第二名。一汽則掉落第三名。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上汽仍將是榜單裏的絕對主角。但眼下,它即將完成新老班子交接,接過權杖的陳虹後續將如何帶領上汽前進,值得觀察。作為中國最早也最具實力的汽車集團,已度過60周歲的一汽正在淪落為一家誰都知道,但誰都不知道將走向何方的企業。

與上汽和一汽相比,東風顯然不是汽車底蘊最深厚者,不是實力最強勁者,也不是商業運作最嫻熟者,但現在看起來,它一定是更具靈活性,更擅長吸收合作夥伴優秀基因的企業。因此,一旦時機成熟,在合適的時候遇到適宜的土壤和環境,便能迅速做出調整和改變。

最近兩年,不管是牽手瑞典T公司,還是與德國格德拉克合作;不管是重組福汽,還是聯姻雷諾續夢“金三角”,以及上麵提及的東風入股PSA和東風沃爾沃合資,行業關鍵詞和興奮點幾乎全都集中在東風汽車公司身上,其鋒芒和聲勢超越老對手上汽和一汽,但問題的根本並不在鋒芒和聲勢,而是內在的改變。

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之一,作為中國實力最強的汽車製造商之一,作為一家既被體製所羈絆又被體製推動向前的汽車企業,倘若東風能在大自主戰略和國際化道路上有所作為和突破,對其他仍在探索未來的國有汽車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重要啟示。

2014年4月19日上午9時,北京,中國大飯店3樓商務中心,朱福壽在此接受《汽車商業評論》獨家訪談,就東風“和”文化戰略、大自主頂層設計、國企混合所有製改革、東風入股PSA與國際化、大變革時代背景下的兼並與重組等行業熱點話題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