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講,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和核心價值,它與生俱來就是企業文化DNA,也可以說是企業哲學。東風公司的經營理念是關懷每一個人,關愛每一部車。其中,關懷每一個人裏有一段話提到對合作方的關愛。對合作方怎麼關愛?整體主張就是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你提到東風入股PSA,其實東風有很多合作夥伴,既有外部合作,也有內部重組。我們在交流溝通和重組談判過程中,都體現了基因。
以PSA為例,我們已經合作22年,從相識到相知,應該說彼此了解,這也是一個雙贏選擇。東風要走向國際化,但國際化風險很大。國際化的人才,國際化的技術,國際化的運營管理,國際化的法律風險等,我們到底怎麼走?所以借助與PSA的聯盟,希望能為東風國際化探出一條新路。再看東風與沃爾沃,我們同樣遵循這種思路,為東風商用車走向世界鋪路。
說實話,你們也知道,東風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從做卡車起家,真正做轎車是從2005年開始。跟其他企業比,我們顯然滯後。做任何事情,要有積累,要有沉澱,甚至要付出成本。因此,我們不能按部就班去做,否則就永遠跟不上。必須去尋找捷徑。
在自主這塊如何能走得更快?過去別人5年或者10年走過的路程,我們能不能用三五年時間走完?跟PSA聯盟,我們有這個目標,就是為自主事業躍上新台階。同時,我們也一直在思考,並不斷探索,後合資時代東風究竟需要什麼模式?我們能不能做些試點先行工程?多年來,在這個問題上出現過很多爭論,那我們能不能找出另一條路徑?
東風與PSA合作,除入股外,還創造了幾大變化。第一,開創中國汽車企業以單一購買資本進入國際市場先例;第二,開創中國合資企業50對50成立合資研發中心先例;第三,開創利用合資公司資源向中國以外工廠銷售產品的先例。
對PSA而言,這也是雙贏。它得到資本,得到中國大股東進入。它得到的資金是有形的,但東風進入的價值卻是無形的。東風進入後,雙方形成戰略聯盟,利用東風和合資公司資源,可拓展PSA亞洲事業,留下很多以後值得去研討的東西。
比如PSA在俄羅斯有工廠,但如果把PSA的人派到俄羅斯去管理,費用高得不得了,那未來有沒有可能讓神龍公司的人去?我隻是打個比方,如果我們仔細研討,未來可形成很多協同效應。按照預計,這種協同價值每年將達4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