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商業評論》:您上任以後,提出東風大自主大協同戰略。3年後,東風大自主是否按照您預定的方式在往前推進?“乾”D300計劃已棋至中盤,能否如期達成目標?我們如何看待這份成績單?

朱福壽:“乾”D300計劃是在高增長末期時提出。這個項目最終要實現300萬輛目標,對此,我們堅定不移,因為300萬輛是一個很好的台階,作為一個品牌基本可以靠近前十名。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你應該看到東風這幾年的進步:2013年大自主銷量127萬輛,排名行業第二位,第三位是長安汽車,銷量120萬輛。其中,東風大自主乘用車是66萬輛,從2012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增幅都高於行業,很多路徑都在實施。

我們對自主乘用車品牌和商用車品牌的頂層設計都已做完,對每個品牌未來三年的產品定位重新做了梳理。當然計劃可能會做些調整,因為已進入微增長時代,自主品牌份額逐漸下滑,這是現實。我們要麵對現實。

但大自主大協同戰略有很多困難,比如要真正做到渠道共享就很難,因為各個經理人都有獨立意識。

你說對了一半。為什麼要提大自主?因為我們事業板塊很多。其中有曆史原因,比如東風柳汽,它做乘用車將近15年曆史,這是現實。考慮問題時不能不考慮現實吧?那麼,某些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渠道能不能共享,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果直接就這樣操作,但現階段它並不具備可操作性。怎麼辦?這些東西急不得。

就像改革,為什麼改革要從簡單到複雜?要注意改革和穩定的發展關係。東風公司也是這樣,風行(東風柳汽)幹得早,風神幹得晚;前者在柳州,後者在武漢,不能簡單地把它們合二為一,這樣合二為一肯定會出問題。但又不能讓它長期這樣,不規劃,不管理,不指導,不協同,那也不行。

還是得想辦法協同。對。我們是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來做統籌規劃。2013年上海車展期間,我們發布東風大自主戰略,包括風神、風行和風度三大品牌,東風小康也發布風光品牌,LOGO都是雙飛燕,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主張,未來的造型風格,以及所追求的客戶群等。實際是我們為大自主做了一個頂層設計。

不僅是東風,任何汽車企業都會經曆這個過程,從做單一車型開始,再到做平台,做品牌,這是一個必然過程。按照你們媒體的專業語言,稱為自主1.0版、自主2.0版和自主3.0版。這種提法實際是正確的,東風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最好的跨國汽車公司,一個平台能做到200萬輛~300萬輛,但我們往往一個車型才做幾萬輛,這怎麼有競爭力?所以東風的大自主,一定要平台化、規模化,要考慮長遠戰略。現階段我們可能沒辦法改變現狀,但如果頂層設計到位,能兼顧各方協同效應,下一步就可能按照這種思路去拓展平台。

除風神、風行、風度外,東風還有很多其他板塊,大自主未來都可能利用這些平台去做一些車型,而不僅僅隻是你上麵提到的兩個平台,還會進一步衍生(平台)。我們的整體思路是,東風自主2.0版和3.0版會根據未來平台考慮,這對大家都有好處。

我們現在搞研發,建一個單一車型,開發費用可能達4億元,8億元也有可能,而建一個平台則要10億元。產能規模上去後,分攤成本會更低,另外效益會更高,維護也會更便宜。

現在東風自主走到哪一步?是東風1.0版還是東風1.5版?

(笑)你們可以這樣去理解。我們也想盡快打造東風2.0版。這是下一步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