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班子成員,平均年齡偏大。但我們肩上的任務非常艱巨,關鍵又處在快速增長後的微增長周期,這是一個大特點。第二個大特點,東風自主事業麵臨巨大壓力和挑戰。
《汽車商業評論》:您說東風是一個老國企,更是一個新國企,那麼對中央提出的混合所有製改革,您持何觀點?
朱福壽:其實我跟你講實際情況,東風現在就是一個典型的混合所有製企業。為什麼?東風汽車公司隸屬於國資委,但這隻是一個殼公司,它84%的資產和業務都在香港上市公司裏。而香港上市公司裏,東風公司隻占68%,近三分之一是散股。其中68%裏,絕大多數是50對50股比的合資企業,還包括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我大概算了一下,按照東風公司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合並報表裏其國有成分已經在40%以下,精確一點可能隻有35%。這些概念外人並不了解。
什麼意思?整個大東風把財務報表打開,國有成分隻有35%。外麵根本想象不到。但這就是實際情況。這樣看來,東風不就是一個混合所有製企業嗎?隻不過現在上麵還有個殼子,留著這個殼子還可以去規劃很多事情。
汽車是一個競爭充分的行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國有企業,尤其是我們這樣的競爭性企業如何按照這種思路推進?問題是,一方麵我們是純市場化運作的混合所有製企業,另一方麵又承載著一個央企的政治責任和使命。因此,在實際運作中,我們麵臨兩難選擇:你到底是按照市場規律運作,還是按照國有體製來運作?
其實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東風公司就已啟動為期3年的深化改革課題。這項工作從2012年初開始,圍繞東風公司整體事業計劃布局調整:怎樣進一步深化改革,主輔剝離,業務重組,管理和組織優化,以及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等。
當時我們製定了13個大課題,包括大集體改製、人事改製、建立大財務公司、房地產業務重組、專用車整合、海外事業統籌等。對企業而言,這本身就是再次深化改革。通過改革來完成事業計劃的整體布局和優化,通過改革來解決曆史遺留問題,通過改革來整合公司內部統籌業務,通過改革來整頓上下遊業務。
客觀來看,東風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涉及生產穩定、人員穩定和領導幹部穩定,涉及不同認識或者自身利益。十八屆三中全會給了我們正能量,對加快東風公司按照深化改革方案推進起到更好促進作用。下一步,我們會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汽車行業和東風公司的實際情況,在混合所有製改革方麵有所作為和突破。
比如東風公司80%都在上市公司裏,接下來能不能全部進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旗下有很多板塊,就像中石化的改革,有些事業板塊可以進一步放開,如零部件和一些專用車,或者其他非汽車類主營業務,或者引進民營資本,或者引進產業基金,或者引進合作夥伴。
最近我們在初擬一個負麵清單製度:哪些可以進一步對市場放開;不是關鍵部分的可不可以由關鍵人才持股。所謂關鍵人才,是指搞創新、搞技術的前沿陣線人才。為配合這項工作,東風公司專門成立一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他們的任務是對內部深化改革做好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尤其是找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