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個指數不能斷定哪些國家是腐敗的,但卻展示了最有可能是通過裙帶關係而創造出的財富規模。
排行榜公布了全球23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排名情況,包括5個發達國家和10個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以及另外8個經濟規模較小但通常被認為腐敗嚴重的國家及地區。其中香港已成為全球裙帶資本主義最嚴重的地方,財富集中度接近80%。美國在23個國家中排名第17位,這一排名已經比2007年的第12位有了明顯的下降。但不少美國民眾和自由派認為他們的政府正在更多地照顧華爾街的利益,從而導致了2008年的嚴重金融危機,他們要求政府對華爾街巨頭進行更多的限製。
不過數據顯示,美國的“裙帶資本主義”並不主要存在於銀行業,而是集中於矽穀這樣的新技術行業——正是上文列出的“第三種裙帶關係”。
而新興國家也在經曆著曆史上的第一次財富大集中。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裙帶資本主義的嚴重性大約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其裙帶富豪財富占GDP的比重為4%,發達國家則為2%。新興經濟體俄羅斯、新加坡、台灣、印度則分別排在第2、第5、第8和第10,均排在高位。
中國大陸則排名第19位。《經濟學人》稱,這讓人十分意外。而論其原因,一是國家控製了大部分的銀行和自然資源,使得這些尋租的重要來源不會落入個人之手;此外,中國新興產業的開放性培育出了一批健康的企業主,包括馬雲、梁穩根等。
但《汽車商業評論》對此並不完全認同。中國大陸在這份統計中有如此“漂亮”的數字,是因為大陸地區的尋租活動更為隱性,見光死的“吸血鬼富豪”不勝枚舉,而且很難避免現在所謂的一些健康企業未來不被裙帶資本主義所腐蝕。
對於第二次裙帶資本主義浪潮,政府也在努力遏製,試圖以更完善的體製讓尋租者“無路可走”。
首先,法規在日趨完善;巴西、香港和印度都增強了反壟斷法規,墨西哥正試圖打破電信和傳媒行業的壟斷態勢,而中國也在考慮削弱國企的地位。
其次,刺激經營活動的領域正在轉變。在新興國家中,來自裙帶行業的獲利在億萬富翁資產中的占比正在下降,從2008年頂峰時期的76%降到了現在的58%。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隨著經濟體變得富裕,基礎設施和基礎商品的主導地位會被削弱。在1900年到1930年期間,美國的財富不是來自鐵路建造、石油開采,而是零售業和汽車工業。
如今,正如印度在經曆了長達十年的空前腐敗和蕭條後,從事科技和製藥等創新行業的實業家們開辟了打破裙帶資本主義的新路。
再比如,中國的財富有一大筆是來自新興互聯網產業,而不是通過政府劃撥土地和補貼貸款而建造的工業園。在未來,如政府拿捏得當,中國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或將有望在這些領域得以蔓延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