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悖於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國不但不是“裙帶資本主義”最為嚴重的國家,甚至“情況頗為良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英國《經濟學人》最近對23個國家及地區的裙帶資本主義做了一次排名,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香港,而素以“關係社會”為標簽的中國大陸僅名列第19,排在俄羅斯、英國、美國以及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之後。

這多少有些令人詫異。《經濟學人》同時還指出,發達國家正迎來第二次“裙帶資本主義”時代。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將“裙帶資本主義”定義為“商界和政府通過合作使國民福利最大化”。

裙帶資本主義行為被分為三類:一是官商結合型的裙帶行為;二是企業裙帶行為。內部高層管理人員與董事會產生特別的利益關係,使董事會監管職能虛化、管理方進行種種違規冒險的行為難以受到製約。

三是技術裙帶。隨著技術權威的作用愈來愈大,企業或個人還可以通過投靠技術權威而得到惠顧。這些都在發達國家經濟活動中有大量體現。

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被視為壟斷資本主義的高峰,財閥掌握了國家大部分的財富,並通過賄賂政客為自己謀利。隨之而來的大蕭條一度讓西方國家對此警醒,建立起更公平的經濟體係。反壟斷法的出台瓦解了諸如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的美孚石油之類的企業壟斷,向參議院行賄的風氣也隨之大減。

但在最近20年的全球化中,新的裙帶資本主義似乎正在卷土而來。

克魯格曼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政府官員和商人團體保持互惠共贏的密切關係,可以把整個國家的力量引到最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途徑上。

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經濟體而言,當資源、技術和企業家都極度匱乏之時,政府官僚們主動出擊去尋找成功的企業人士,幫助國家實現發展目標。而那些急欲開發新產品、投放新市場的企業家麵對巨大的市場風險,當然樂於政府出麵協助克服資金和銷路等難題。

甚至有人說:東亞奇跡的製度邏輯基礎,就是深謀遠慮的官員和富於冒險精神的企業家互擔風險、共享利益的發展戰略。但這種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帶來監管不力、內幕交易和壟斷等低效率的現象,及通過權勢和關係網尋租致富等腐敗現象。

如政策性的行業壟斷、政府官員在企業兼任職務、利用公共工程謀利、侵吞國有資產等,最終將扼殺市場競爭,降低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並開始助長既得利益群體濫用特權、排除異己、腐化沉淪,最終使得許多中小新創企業被屏蔽在發展大門之外。

《經濟學人》表示,一些富豪正熱衷於通過“尋租”來攫取利益,他們致力於分得蛋糕上更大的部分,而不是把蛋糕做得更大。賭場、能源、國防等領域成為富豪“尋租”的重災區。

如今,1%的富豪階層正在不正當地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把世界變成了一個新的“瑪蒙之國”(Mammon是基督教傳說中的惡魔,代表金錢和財富)。

“全球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排行榜中,《經濟學人》選取了對政府非常依賴的經濟部門,如采礦、石油、天然氣、銀行和賭場等,參考了《福布斯》的全球富豪排名,來計算從事尋租重災區行業的富豪的個人財產,以及他們的財產占國家及地區GDP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