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
這幅水墨畫,題目叫《山村雨後》,是我從一本畫報上剪下來的,現在高懸在我的牆壁上。每當我從稿山中抬起頭來,望見它"便感到清醒、感到舒服,就似一杯美的聖水從頭頂澆到腳。畫麵的意境、情緒、審美方式和表現技法,都顯得特別合乎我的心境。那朦朧的峨影兒,碧綠的樹叢兒,幽靜的村寨,古樸的老屋......帶給我許多遐想,使我思起了遙遠的故鄉,念起了淳厚的親人,浸進了溫馨的氣氛。唉,我真想立時奔到那桃源仙境中去住一段時間,避開瘋狂的喧囂和俗氣,忘掉無聊的爭吵和嫉妒。
這幅畫的作者,名叫吳冠中,我知道他是一位久負盛名的老畫家。不過,我於繪畫是門外漢,並且對過去的中國畫有些偏激的看法,所以就不太注意去牢記那些丹青高手的大名了。然而這姓吳的老頭兒,我記住了他,服了他,此後,凡是他的圃,我每幅必讀,能欣賞到的盡情欣賞,能收集到的盡量收集。我發現他的優質高產的大量國畫,都帶有一種優雅清新的韻味幾。無論是高大道勁的老樹,還是幼芽初生的新技無論是明媚秀麗的湖畔,還是空曠蒼茫的高原,無論是水聲淙淙的小溪,還是巍巍聳立的山峰;無論是荷花、向日葵,還是古藤、竹筍子......都是那麼自然,那麼親切,將我們心中一種似曾熟悉而又不可言傳的神韻,鮮明地描繪在紙上了。藝術就是發現,就是將發現的東西準確地表達出來。
吳先生的用筆,不是傳統國畫那種潑墨濃烈,焦枝瘦山的畫法,也不是西洋畫那種色彩斑斕,感覺混亂的塗抹。他的布局,不拘泥於傳統,的形式規律,也不象新潮那樣天馬行空。他的著色,既有中國畫的暈染韻味,又揉進了更豐富新鮮的色彩,簡練單純,優美秀雅,這是一種有現代氣息的新型中國畫。創作這種畫,既要深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曆史傳統,熟悉民間藝術的真諦,又要思想開放吸收外來的先進手法,借鑒和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技巧。寸紙滴墨,非一日之功啊。
古今結合,中外雜糅,吳先生在這方麵頗有經驗。我想,他的道路,也許值得在其它藝術門裏翻跟頭的創作家們來研究借鑒吧。新近又購得吳冠中的一冊畫選,他在護卦的折口上寫了這樣一段話:"根不著泥土的水仙也開花,那是依靠去年儲蓄的營養,並且翌年也就萎謝了。山桃、野杏離不開土壤,根著土壤年年成長,年年開花,隨著歲月的推移,軀幹枝條逐年蒼勁多姿。畫家們願獲得桃杏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吧,我是這樣向往著的""過了這村便沒有這店,畫家們在漫長的探索行程中永遠遇到新境界,舊的技法捕捉不住新的美感,今天的我往往要否定昨天的我,至少是在發展昨天的我,在原地踏步無聊,悲哀!""最近二、三年內的新作,包括從具象到半抽象,從。外師造化,到'中得心源'之間的往返探索。探索中總是險境多、失敗多,我全不怕險境與失敗,但也永遠有、一個寬大的約束:十億人民。"看來,老畫家是永遠不滿足的,他的藝術勇氣和探求目標旨遠誌大。我對他的理解太膚淺,但我願意隨著他的蹤跡追循下去。
迫不及待地翻開畫冊,呈在麵前的又是一幅幅熟悉的畫麵,又是一縷縷溫馨的情思,將我全然吸進去了。讀著《田》,我憶起了兒時在故鄉的田野上拾稻穗。觀著《山城》,我仿佛在通往縣城中學去的那幾百級石台階上奔走。誦著《流》,我又好象夏夜裏鑽在溪流中自由痛快的洗浴。望著《江南人家》,我思起了我家門前那座小石橋上發生的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往事。這難道就是美學中講的移情作用嗎?
吳老一枝筆,畫出了我的無限憧憬,寄寓了我的深沉情懷。
這些畫麵上雖然隻有淡淡幾筆彩墨,但實在包涵了豐富的內睿,我為中國畫高超的傳神技藝歎服了。
水是柔情墨是骨,我想,把中國畫義叫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