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水的呼喚2
水是生命之源,人離開水是沒法存活的。
我們人體的主要成分是水。在每個成年人體內,含水量要占體重的65%。人的活動靠血液循環,而血液中80%是水。如果人體減少水分10%便會引發疾病,減少20%左右就會麵臨死亡。
從衛星地圖上看,我們的地球是被綠水包圍著,即三分陸地七分水。據水文地理學家的估算,地球水資源總體積達14億立方千米。但是,其中陸地淡水僅占3%,其餘97%為海洋鹹水。而在陸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極,22.4%分布在很難開發的地下深處,僅有0.4%的淡水可供人類維持生命。就是說,若把地球上的水盛在一個大桶裏,可用的淡水隻有那麼幾滴,真是彌足珍貴。
並且,人們飲用的水有一半來自河流與山泉,而大河的水源來自冰川融化。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全球就有了氣候變暖趨勢,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都出現冰川減少的現象。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帶來了洪水,另一方麵也帶來了幹旱。常常這邊洪水泛濫,鄰省那邊卻遭遇嚴重的幹旱。
一方麵是水源減少,一方麵是人口暴增和現代工業飛速發展,這就形成了嚴重的水危機。據2004年3月21日的新華網報道,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人類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有12億人用水短缺,30億人缺乏衛生用水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和水有關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機將蔓延到48個國家,35億人為水所困。水危機帶來的生態係統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也將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麵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召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
我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中國水利部發布的水資源公報顯示,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餘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由於可用水資源量在逐年遞減,因此,中國GDP在年均增長約8%的情況下,用水量卻在以0.45%的速度下降。水利部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的用水高峰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那個時候,全國用水總量估計在7000億到8000億立方米,按現有水資源量計算,缺口將達到1/4。而且由於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在華北等人口聚集的地區,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甚至低於以色列等中東國家。
河北省的白洋澱在上世紀50年代的麵積是561平方公裏,現在隻剩下一小半。孫犁先生在小說《荷花澱》中寫到的風景:“六月裏,澱水漲滿,有無數的船隻,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麵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如此詩情畫意的場景,如今恐怕很難看見了。
過去在華北平原,用鐵鍬就可以挖出地下水。現在要用深井泵潛入地下幾百米才能抽得出來。
西安的大雁塔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已經傾斜了近1米。在山西,有一半的煤礦因缺水而不得不縮減產量。
陝西的榆林被稱為中國的科威特,是煤、氣、石油能源的聚集地,地下水沉降的狀況更為堪憂。也許再過一些年,這裏會是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黃土高原上居住的村民,每天要去山下十多裏的河溝裏挑水吃,往返需要幾個小時。我在陝北一個村子看到這樣一幕:有個新媳婦剛從外地嫁過來,早晨去山下裝滿水,然後挑著兩隻水桶晃晃悠悠上山來,爬到半坡,腳絆了一下,水桶擔子嘩裏嘩啦滾下了山坡,新媳婦氣得坐在地上抱頭痛哭:今後這日子可怎麼過!
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比一些幹旱地區還低。50年來,北京濕地萎縮麵積相當於兩個海澱區的大小。按照國際標準,人均水資源1000立方米以下就算是缺水城市,而北京的數據是不到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的1/8。
北京的用水,以前70%依靠地下水,後來地下水嚴重短缺,已經超負荷運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的地下水位距地麵平均高度是3米。由於連年幹旱,北京的地下水連年超采,現在水位距地麵18米,並且每年還繼續下降2米多,已接近在技術上不可能供水的警戒線。目前,華北一帶已形成大麵積漏鬥區,北京東郊出現了地麵下沉。
北京變成了世界上缺水最嚴重的特大城市!
北京是首都,首之不穩,身之難安。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錢易等專家認為,北京的水資源危機,已到了不得不考慮遷都的問題。
遷都絕非小事,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