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水的呼喚3

對水問題的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袖早就放在心上。

據《林一山回憶錄》描寫,1953年2月,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主席去南方視察。19日早晨,他從武漢軍用碼頭登上“長江”號軍艦,順江東去南京。軍艦離開碼頭時,長江水利辦公室負責人林一山帶著秘書魏廷瑐等人奉命登艦。

毛澤東找林一山,主要是了解長江治理問題。在船上,他提起了南水北調,問林一山: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調一部分到北方呢?

林一山想了想,回答:可以。

主席笑了,繼續問:這個問題你想過沒有?

林一山胸膛一挺:報告主席,我想過。

主席又問:你研究過沒有?

林一山照實說:沒有。

主席再問:為什麼?

林一山彙報:沒有交代給我這個任務。

對於林一山的回答,主席沒有責備什麼。他打開林一山帶來的一張地圖,仔細地端詳了一會兒,用鉛筆指著西北一帶的白龍江,說:這裏的水能不能調到北方?

紅軍長征時主席曾經過此地,他對這兒充沛的水資源印象非常深刻。

林一山肯定地回答:不行。

主席問:為什麼?

林一山說:秦嶺以南的水,由西北向東南流入四川盆地,越往下遊水量越大,但地勢低了,引水工程既不經濟,且不可能;越往上遊工程越小,但水量也小,引水價值不大。

主席點點頭,又將鉛筆指向嘉陵江幹流的西漢水,問道:這裏行不行?

林一山搖搖頭:不行。

主席問:為什麼?

林一山把白龍江不能引水的相同道理做了說明。主席又把鉛筆指到了發源於陝南的漢江,問:漢江行不行?

林一山說:漢江有可能。

主席問:為什麼?

林一山說:漢江與黃河、渭河隔著秦嶺平行向東流水,越往東地勢越低,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的規模卻越小。

這時,主席用鉛筆在漢江上遊至下遊畫了許多杠杠,每畫一個杠杠都要問:從這裏開始行不行?林一山說:這些地方都有可能性,但要實地考察研究一下,看哪個方案最好。當主席的鉛筆指到丹江口一帶時,林一山說:這裏可能是最好的位置。

主席停下來追問:這是為什麼?

林一山說:漢江流到這裏是峽穀的終端,再往下轉為南北走向,河穀變寬,兩邊沒有高山,缺少興建高壩的條件。

主席聽完介紹,說:你回去以後立即派人查勘,資料出來即刻給我寫信彙報。

離開“長江”艦,林一山感到責任重大,立即著手組織人力下去,認真查勘研究切實可行的引水路線,然後把結果寫信上報給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