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一直關注著林一山的工作進展。

說來有意思,毛澤東似乎一直對武漢這個地方感興趣。1956年6月,他又來到江城,並在長江中遊泳,還寫了一首著名的《水調歌頭·遊泳》,詞中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我們能看出,主席喜歡水,且對國家的水利事業早就有了想法。

如果把調水大計比作一首歌,那麼開頭的基調是當年的共和國領袖早就定下的。

歌頭亦是源頭,是重要的起始。有了第一個音符,大歌便會隨勢而起;有了第一股水流,洪濤便會逐浪而來。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一山受到衝擊,被造反派奪了權,成了閑民。1969年中共“九大”開幕前,湖北代表團到北京,主席問代表團團長張體學:林一山同誌的情況怎樣?

張體學說:靠邊站了。

主席又問:有什麼問題沒有?

張體學說:沒有大的問題。

主席笑了,說:能不能站出來啊?

在主席的關心下,林一山得到“解放”,重新拿起了為共和國的水利事業繪製藍圖的彩筆。(詳見《張體學情灑丹江口》,丹史文著)

半個世紀後,我在丹江口見到了當年的小青年、後來從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位子上退休的魏廷瑐老人,聽他講述那一幕難忘的情景,又看了新中國水利界的元老林一山及其他人寫的回憶錄,心中感動不已。一是對毛澤東主席胸懷全局,關注民生,並且深入細致的領導韜略欽佩有加;二是對林一山等專家務實的科學的直言的作風非常讚賞;三是覺得領袖和幹部之間那種親近平和的探究式的工作關係很有意思。此前這些內幕,對我來說是陌生的、新鮮的。

看來,當時共和國領袖的思考和水利專家的彙報分析,很符合中國的水資源分布形勢。

後來,中國水利部發布的水資源公報上是這樣介紹的:北方的海河流域、遼河流域、鬆花江流域、內陸河流域等6個一級流域的流域麵積占國土麵積的一半,但是它們需要灌溉的麵積,占了國土麵積的65%,可它們的水資源量才占了全國的16%。所以說,中國的地域水資源情況分布很不均勻,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就是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僅占全國耕地麵積的30%多,水資源卻占全國80%以上;而占全國耕地60%以上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20%。

這是客觀的地理情況,我們對其必須有正確的認識。

治國大計,當然要考慮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