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水的呼喚4
漢江又叫漢水,它是一條美麗的河流。
國家領袖根據專家意見圈定的這條江,發源於秦嶺山中,一路流經漢中、安康、十堰、襄陽、漢口等中小城市以及幾十個縣域,全長一千五百多公裏,在武漢的龍王廟彙入長江,流進東海。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最清的支流,被譽為“東方的萊茵河”。
十堰市以上的河段,是在秦嶺和巴山之間的峽穀中穿行。那片蒼莽的山林,雲霧布陣,雨量充沛,催生出千百條大小河流與溪溝,編織著複雜密集的罕見水網。它們眾心所向,一股一股地彙集到漢江主流中來,形成碧綠的玉帶,纏繞在山根,滋養著水濱的人民。
陝南的老鄉把漢江叫漢江河,那是一種親近自然的稱呼。人們對大海是敬畏的,因為它浩渺無邊;人們對大江是困惑的,認為它變化多端;人們對河流則是歡喜的,覺得它就在自己身邊,像個熟悉的生活中的朋友。
小時候勞動,我常從漢江邊經過,渴了,就雙手合並成凹形掬起清水暢飲,很甘甜、很過癮。用江水煮粥,味道濃鬱,爽口飽肚。把江水燒開泡茶,香氣飄散,沁人心脾。長大後離開故鄉,那種蘊滿感情的陝南富硒茶是我生活中永遠不可缺少的隨伴。雖然我也用其他地方的水來衝泡自己帶的茶葉,可香味總是感到不夠,於是我明白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
上世紀80年代初,我順著漢江的清流來到武漢,在東湖邊一個社區裏拜訪了久仰的老作家碧野先生。他是漢江的知音,上世紀60年代從北京來到湖北,在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深入生活,寫出了《情滿青山》《丹鳳朝陽》等清新感人的文學作品。碧野先生聽說我從漢江上遊來,頓時眼睛發亮,深情地說:“漢江水好啊,北邊的黃河是堿性的,不適合飲用;南邊的長江是酸性,對人體也不好,隻有它們之間的這條漢江,是中性的,是甜水,最養人了。”碧野先生那時年近七旬,仍然一有機會就想法去漢江邊轉悠察看,他把丹江大壩、南水北調一直掛在心頭。
古代的名著《水經注》中,將神州大地的河流簡稱為江河淮漢,就是指長江、黃河、淮河、漢水。有了遠古的漢水,才有了後來的漢朝、漢族、漢語、漢字、漢文化的定名。所以說,漢江是我們祖先的生息地,我們的血液中有漢江水流淌傳脈,縷縷不絕。
今天,漢江水又一次擔當了給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提供水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