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奇師昌緒:和愛妻攜手走來的三色人生(3 / 3)

師昌緒對兒子的教育比較開明,從沒要求他按照家長的意見選擇自己的專業。兒子高中畢業後就到國外學習計算機。如今,師昌緒的兒子已在國外成家立業,孫子都10多歲了。師昌緒老倆口最高興的事,就是打每周一次的越洋電話。而隨和的師昌緒,對孫子卻很“苛刻”。師昌緒總督促兒子要求孫子背唐詩、寫漢字。師昌緒的鄰居不止一次看到他在家認真地教育回國度假的孫子。小男孩從小在國外長大,一時半會很難學會寫漢字,可師昌緒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退休在家,郭蘊宜一方麵照顧丈夫的生活,一方麵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對於打扮,郭蘊宜有著獨特的心得:“老人同樣要注意打扮,色彩一定不能老氣,但是也要穿著得體,選擇適合自己的,講究修飾美。”郭蘊宜還透露,曾經有人勸她把白發染黑,然而她覺得那是自己的特色,就沒同意。相反,對於燙頭發她倒是很積極,郭蘊宜覺得,要是白發服服帖帖地趴在頭皮上,那就真的是老了。

高興的時候,師昌緒會多喝幾杯酒。由於關心老伴的身體,所以郭蘊宜嚴格使用帶有刻度的玻璃杯斟酒,多一滴也不行。2010年春節,兒子一家人回國給師昌緒夫妻拜年。在酒桌上,郭蘊宜用丈夫的“專用酒杯”斟酒。師昌緒喝了一口後,郭蘊宜便不準他再喝。看見父親眼巴巴的樣子,兒子不忍心,勸母親:“今天過年,就讓咱爸多喝幾杯吧!”郭蘊宜毫不通融,板著臉說:“幾杯?幾滴也不行!”師昌緒訕訕地摸起酒杯,下意識地放在嘴角。郭蘊宜連忙奪下來:“你不要命了!”兒子乘母親不在時,偷偷地對師昌緒說:“爸,您想喝酒就再喝一點吧。”師昌緒說:“不,你媽她不讓。”兒子說:“爸,您一輩子就這麼讓我媽管著,當著兒孫的麵,一點麵子也不給您留,心裏就不憋得慌?”師昌緒笑著說:“你們不懂。能和你媽過這一生,我感到非常幸福!其實,夫妻間的幸福很簡單,簡單得就像一片樹葉。但是,這片樹葉能喚回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

盡管師昌緒老倆口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卻無比充實,其樂融融。用他們的話說,這叫快樂的“二人世界”。隻要有客人來家裏,師昌緒都會準備好水果、茶或咖啡。每到周末,師昌緒幾乎都會邀請單身的秘書曲文生到家裏吃飯。有時,師昌緒興致一來,也下廚做幾個菜。

2010年夏,炎熱的北京氣溫高達40℃以上。剛進師昌緒家小區大門,曲文生就看見師昌緒提著大西瓜往樓裏走。師昌緒本來遲緩的步子,被西瓜拽得有些歪斜。曲文生趕緊追上去,師昌緒笑著說:“今天天熱,給你買個西瓜吃。”

在一般人的印象裏,師昌緒早該在家裏頤養天年。可要見他,卻要到位於北京海澱區雙清路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辦公樓裏——這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師昌緒現在仍然每天8時準時出門,9時到辦公室,接待來訪、寫文章、看資料,下午15時左右回家。喜歡穿深藍色唐裝的師昌緒精神矍鑠,盡管聽力不太好,但說話中氣十足。很多人勸他:“師老,您這麼大年紀了,該多休息了,不要拚命工作了。”他卻說:“正是因為年紀大了,才趁著能幹的時候多幹點!再說,隻要心情愉快,工作多並不是負擔,忙才不感到空虛。”

師昌緒有一本“效率手冊”,記錄著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

2009年,在北京接待來訪202批次,在京開會56次,出京開會13次,包括沈陽、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廣州等,還做了3次特邀報告。

2010年,出差10次,在京主持大小會議幾十個,其餘時間幾乎都在辦公室……

當朋友問他為什麼耄耋之年仍然這麼忙碌時,師昌緒笑著說:“因為我平生最好管‘閑事’。”對此,郭蘊宜不假思索地說:“他什麼都好,就是愛管事兒,到現在都停不下來。”

在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師昌緒都可謂德高望重,但他特別低調。一次,有人在文章中稱師昌緒為“中國高溫合金之父”,他堅持刪去這個稱謂。2011年1月14日,師昌緒榮獲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月1日,前來拜訪的朋友說起科技獎時,師昌緒連連擺手:“這個獎不是給我一個人的,是給整個材料科學界的。我還沒有計劃怎麼跟家裏人慶賀。兒子知道我獲獎了,發郵件祝賀我。我想,慶賀的最好方式還是明天再去辦公室。嗬嗬!”

(題圖為師昌緒夫婦年輕時合影)